无障碍

小街区•大世界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17-06-30 08:55:38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郝凌佳

  街区的王大婶是拆迁安置居民,在城市的拆迁改造中,按面积在这分到了三套安置房。王大婶说,刚搬来的时候觉得特别不方便,原来有很多摆小摊做小生意的店都没了,小区四周都是围墙,街道显得冷冰冰的。后来,她和几个好姐妹一合计,干脆把自家一楼那套房子的阳台打通,租给别人做起了小生意。这一来街坊邻居纷纷效仿,慢慢的整条街都开满了店,热闹极了。现在政府加大了监管力度,禁止居民楼的商业化出租。于是王大婶开始琢磨着把老房子卖了,搬到郊区的新小区。我问王大婶会不会舍不得离开,王大婶说:房子旧了、环境不好,车也不好停,一到下雨天走路溅一脚泥,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再来说说楼下卖水果的李老板。李老板是徐州人,6年前带着老婆来到这里,租了一楼人家的院子,封了个屋顶,再隔出了卫生间和一间小卧室,剩下的地儿摆起了水果摊。三年前李老板把儿子接来上幼儿园,小家伙挺顽皮,在屋子里呆不住,又没别的地方去,只能跑到街道上玩,车来人往很是危险。最近李老板烦心事有点多:儿子要上小学了,但因为户口原因,附近的学校都不好上,正发愁呢,房东又要涨房租了,一个小小的水果摊已经难以负担一家人的生活。但是李老板不愿意回老家,他说为了儿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为了一家人更好的明天,他也要在这个大城市生存下去。

  小小街区见证了多少王大婶这样的原住民,因为街区的衰败而选择搬走,也看着许多位李老板,试图挤进这个城市,融入这个街区,而暂时蜗居。

  小街区,大世界。

  街区的吴书记在这里整整工作了30年,看着街区从盛年渐渐垂暮。关于街区的更新,吴书记有很多理想,但总是化为无奈:社区只有15位工作人员,一年20万政府拨款,除去常规开销,顶多再放几个宣传栏、印点宣传语,还能做什么呢?在知道了我的专业所学之后,吴书记希望我能帮他出出点子。 

  一方面,街区需要增加更多人性化空间,需要绿地、花草、座椅和路灯,需要留住像王大婶这样的原住民;另一方面,我们的街区更新也不应该剥夺像李老板这样的小商贩在这里继续生存的权利。然而看看已然拥挤的街区,似乎很难再找到多余的地儿了。但通过调研,我想街区里围墙和街道还可以做一些文章。我告诉吴书记,如果街区里所有临街的围墙都向后退1米,那么街区将多出近2500㎡的公共空间;如果街区所有临河的围墙都以木栈道替代,那将为城市增加一个长630米的滨水活动带;那么,如果街区里所有的围墙都被拆除呢?我们的更新将大有可为。我还告诉吴书记,如果将街区里7-9米宽的街巷改造为单行路,内部成环外部接入城市路网,不仅可以缓解拥堵的交通,还可以拓宽人行道、并增加近200个停车位。

  随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关于建设开放、活力、人性化的小街区引发热议,也为街区的更新带来契机。我正帮助吴书记将街区改造计划整理成稿,准备将其作为改造试点向上级政府申请立项和经费支持。

  课题结束了,但小小街区带给我的感悟远不止于此。这个小小街区,是王大婶李老板为她增添了烟火气,成为我们城市的活力源泉;是吴书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帮助她应对城市的日新月异。在这里,我也看到了规划师的真正价值:上接国家政策、谋划未来;下接百姓民生、脚踏实地。在谱写中国梦的伟大篇章中,用我们每个人的坚守和责任,铸成一阵清风,为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