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陕西深入推进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建设侧记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2-06-14 10:38:45

  为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自2021年以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财政厅创新在黄河流域、秦岭沿线、汉丹江流域率先开展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创建工作,探索整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培育一批全链条垃圾治理标杆镇,守牢生态底线,逐步串点成线、织线成面,构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守护网。目前,试点镇创建工作已初见成效,其间总结形成的创建经验正有力推动着三秦大地城乡人居环境的整体改善。

高位推动 明确部门职责

  陕西省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省负总责、市级督导、县抓落实、镇级实施”的工作推进机制。其中,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财政厅负责试点镇的标准制定和考核验收工作。市级部门推动所辖试点镇加快落实创建任务,配套必要的补助资金和设备。县级政府负责试点镇的对标创建。镇政府编制专项规划,出台实施方案,压实工作责任,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报送进展情况。

  按照“季统计、季通报、半年小结、年终总结”的考核制度,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财政厅对试点镇组织开展不定期督查,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市、县两级切实加强对试点镇建设的服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对于创建工作优秀的优先遴选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备选镇,年终考核不达标的试点镇将被调整出试点镇序列。

  围绕这项工作,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泛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简报等传统手段和微信、抖音、快手等现代传播方式,大力宣传试点镇的先进典型和做法,形成全社会关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良好舆论氛围。

多措并举 推进创建工作

  工作推动过程中,各试点镇明确目标任务:抓好三个“清”,即开展一次陈年垃圾大清理、违建清理、标牌清理;把好三个“关”,即把好分类关、收集关、转运关;搞好三个“治”,即庭院治理、划片治理、垃圾整治;建好三个“有”,即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成熟的治理技术;做好三个“一”,即建成一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每镇建成一个标准化垃圾压缩转运站、召开一次现场观摩会。

  截至目前,各试点镇已编制完成了《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建设专项规划》,出台了《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建设实施方案》,并明确了每季度末月20日前将当季工作开展情况上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力推动工作落实。

  为完善制度建设,各试点镇设立了劝告举报途径,保障群众对生活垃圾乱倒现象举报渠道畅通;完善住户和经营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制定严格的建筑垃圾倾倒曝光和处罚制度;制定市、县、镇三级绩效考核制度,有效地提升试点镇创建水平。

  在落实经费保障方面,陕西省给予每个试点镇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主要用于设施配备、压缩站点建设、运输车辆采购、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县两级统筹财政涉农资金,集中用于试点镇的垃圾设施设备建设。各地还充分运用好金融工具和社会各界的乡村振兴支持资金,合力开展试点镇创建。

  陕西省对试点镇采用百分制督导考核,对于工作绩效、报送资料时效实行加减分办法,采取实地调研走访、无人机航拍抽查等方式考察,并重点考核编制《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建设专项规划》和出台《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垃圾处理设施是否齐全、各项制度是否完善、垃圾处理是否规范等情况。

思路创新 总结创建经验

  在开展试点镇建设过程中,陕西省注重不断总结各地的创新经验,典型引路、示范推动。

  精准发力,“四化”推动试点镇建设。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结合实际,探索出“四化同步”的治理模式,即责任落实网格化、源头治理减量化、规范处置标准化、长效管理制度化,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难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积极探索,生活垃圾“论斤卖”。延安市黄龙县石堡镇精准研判农村生活垃圾种类、数量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探索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论斤卖”机制,引导农户将生活垃圾自行分类,通过市场交易行为获取收入或实物,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难、收集难、群众接受难”的问题,真正让群众动起来、把垃圾用起来、使乡村美起来。

  健全体系,提升群众幸福感。汉中市留坝县火烧店镇因地制宜,精心策划、精准建设、精细管理,以点带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不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为全镇人民提供了干净、卫生的居住环境,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2.06.10 记者 龚后雨 通讯员 郭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