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理念深入人心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2-06-14 10:22:41

  近日,《2022年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发布。厦门市坚持政策先行,以“行业管理”为原则带动垃圾源头减量;坚持科技赋能,以专业化手段助力可回收体系建设;坚持科学管理,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构筑“大分流、小分类”体系,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厦门市从2016年10月以来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落实国家、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抓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大环节”,深入发动、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建章立制,构建了“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厦门模式”。自2018年起,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历次考评中均名列前茅。数据显示,自纵深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厦门市垃圾焚烧发电量提高30%以上,垃圾日产量增长率由12%下降至3%以下,人均垃圾日产量由分类前的1.3千克下降到了约0.95千克,厨余垃圾全面实现资源化处理;新增餐厨垃圾日处理量为国家第五批试点工作要求的2.6倍;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远超利用率35%的要求。

积极落实责任分工
从源头实现减量化

  厦门市遵循“行业管理”原则,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落实责任分工,从源头上落实垃圾分类减量化。

  作为响应垃圾分类工作的“先行军”,市直机关积极做好表率。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走廊内,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中分别放置了一个稍小的塑料桶和硬质垃圾袋,做到“桶中有袋、袋中有桶”。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二级调研员呙拥军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每次清理垃圾时,只需要把稍小的垃圾桶和垃圾袋擦拭干净,实现重复使用,而稍大的垃圾袋只要一周更换一次,这样一来,每日可以节省近115个垃圾袋。

  在行政方面,“无纸化办公”推进顺利,目前市级公文交换系统中注册单位超700家,系统月均公文交换发送量2.4万件,公文交换接收量8.5万件,会议通知接收量1.2万件。假设一份文件一张A4纸,实行“无纸化办公”一个月就能少砍伐近46棵20年树龄的树。市信息中心副主任吴迎新说,公文交换系统的应用,免去了各类纸张文件传输办理的繁琐流程,既可以减少纸张的使用量,又提升了日常公文、行政业务整体办理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有效分拣低值可回收物
将资源化理念落到细处

  近年来,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纵深推进,厦门市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已进入“精细化”阶段。但由于一次性餐具、快递包装袋、牛奶盒等低值可回收物,在垃圾投放环节易混入其他垃圾中,难以得到有效回收处理,常被当成其他垃圾直接焚烧处置。

  被“忽视”的低值可回收物造成的资源浪费不可估量。对此,构建“完善的低值可回收物分选系统”被提上议程。2021年,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在厦门海沧区开工建设。据海沧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总经理蔡俩志介绍,项目建筑外立面以蓝、白两色拼接而成,简洁大气,厂房内还配备了多台NIR(近红外光谱)光电自动化分选机,通过识别不同物料发射的各异光谱,该设备分拣速率可达到原先人工分拣的5~10倍。待项目建成投用后,厂内每日精细化分拣低值可回收物量将达到50吨。

  通过智能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运营,助力厦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精细化处理,垃圾“大分流、小分类”体系建设初现规模。

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
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走进洪塘村赤土社,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近5米高的村标,村标通体呈棕红色,石制底座,顶部为传统飞檐设计,与道路一旁的“农耕文化墙”交相呼应,别有一番古朴风味。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装置,均为村里的一些废旧瓦片、石材等建筑固体废弃物组合而成。

  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在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中,东孚街道垃圾分类办秉持“农村零建筑垃圾”目标,通过就地取材,将建筑垃圾进行重构,制成各类个性景观、特色人行道或者创意装饰品,扮靓乡村。

  除了建筑固体废弃物,不少厨余垃圾也在海沧区东孚街道得到了二次利用。收运员黄秀珍说:“以前,每到柚子成熟期,我们常常要为处理那些‘成堆’的柚子皮而苦恼。得益于酵素制作工艺的普及,大家现在都自觉对厨余垃圾进行分类、挑拣了,上门收运的尾菜、果皮等厨余垃圾明显减少了。”

  曾经厨余垃圾堆积、发臭的现象不见了,生活环境逐步改善,让辖区内的居民们尝到了甜头。现如今,走进凤山社区的环保酵素工作室,几乎每天都可以遇见前来领取酵素桶、学习制作工艺的居民。

  东孚街道垃圾分类办的工作人员赵广说,下一步,他们将以点带面继续推广酵素制作工艺,激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性,从源头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农村厨余垃圾减量。

考评内容更精细
考评标准更规范

  近日,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2年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考评方案》(以下简称《考评方案》),自2022年7月1日起实施。

  《考评方案》明确,考评内容主要有8项:垃圾分类大分流综合管理,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垃圾分类收运管理,末端垃圾分类准确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垃圾分类执法管理,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指标完成率,其他垃圾分类重点工作。每一项考评内容都有详细、可量化的考评标准。比如,与广大居民关系密切的《生活居住区垃圾分类工作考评标准》,考评项目共分为宣传引导、设施规范、分类投放管理、综合管理4大项、22条评分细则。如,单个垃圾桶内发现混入非本类垃圾的,每一类扣4分;发现混收混运现象的,扣50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未实行早、晚两次以上错峰分类收运的,每项扣5分等。

  除了细化量化日常考评标准外,《考评方案》还明确了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条件。

  在正向激励方面,为了鼓励各区在夜间直运垃圾,根据每月各区生活垃圾夜间直运占比,排名前五名依次加1分、0.8分、0.6分、0.4分、0.2分。为了加快推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制度,《考评方案》规定,各街(镇)在辖区内要全面开展定时定点投放并做好及时收运工作,已完成的街(镇)当月总成绩加1分,后续每月加0.5分。

  在反向约束方面,主要是设置了一些扣分项。比如,考评过程中出现被考评单位人员跟随(50米内)或弄虚作假应对考评的,每次当月总分扣1分;出现妨碍、阻拦考评开展或拒不配合的,该考评点为0分;经媒体曝光、市民投诉或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的脏乱差、混投现象严重的,每次当月总分扣0.1分。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2.06.13 记者 胡春明 通讯员 李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