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乡脚』溪港村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2-09-26 16:30:32

  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在江苏苏州吴江区、太湖平原腹地的江南水乡核心区,有一个与姑苏古城同庚的传统村落——平望镇溪港村。

  溪港原称韭溪,出于清光绪《平望续志》。韭溪与水华港此后组成“溪港”这一地名,沿用至今。

  一湾疏树烟初暝,两岸人家半掩扉。溪港村是典型的依水临田型江南村落,依水而起、靠水而荣,肥沃的平原水网为村民提供了丰饶的物产。溪港村的形态、格局以及主要的历史建筑,皆展现出江南平原水网的自然环境和文脉悠长的人文环境影响。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先民沿韭溪搭屋定居,韭溪为村落日常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水源。地势平坦则是村落聚居建设的重要客观条件,为村落的发展与延续提供了空间。在高速城镇化对地域文明带来巨大冲击的今天,溪港村完善保留的江南水乡村落原风景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韭溪两侧砌有石驳岸,河中段的东林古桥颇为有名。此桥拱形单孔,东西走向,初建年代无考,明清年间曾经重修,南北两侧均镌有对联,其中以南侧对联最具诗情画意,“浩渺波光涵笠泽,参差帆影接莺湖”。

  东林桥堍曾是溪港村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街上店铺林立,不但有烟杂店、肉店、茶馆、酒店、药房、米行、水果行、日用百货店,还有竹匠坊、箍桶坊、铁匠铺、理发铺等。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平望供销社、邮电局、医药商店、信用合作社等国营集体企业均在河东老街设置分部。河西老街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卤菜店以及若干茶馆生意兴隆,吸引四周茶客。

  但在很多游客看来,溪港村最有看头的是传统建筑,它们更鲜明地反映了这座古老商业集镇的特色。沿河沿街建筑多为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只见黑瓦白墙、廊檐外挑、栗色的窗和柱,间间紧挨。建筑木构架以柱承檩,外围砌空斗清水砖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

  目前,溪港老街上还保存了不少较完整的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包括刘猛将军庙、东林桥、大庆桥、周家厅、溪港李宅楼等。如今的溪港村虽不再有往昔繁华,但古老的景致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得益于当地村民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

  “河东岸那两栋翻新的建筑是李常恩的旧宅。李常恩民国时期任吴江县参议,是县里显赫一时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开过‘陈重堂’中药店。新中国成立后,平望供销社在这里开设溪港商店,供应各种生活资料。2014年、2018年,我们村分两期翻修了这两栋老宅子。”溪港村党支部书记马红星介绍说。

  沿着韭溪一直往北,能看见一座庙,红底金字的匾额写着“刘王庙”。相传在元末时期,刘猛将军在这里带领百姓保护庄稼、治理蝗虫,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这个庙。几百年来,刘王庙经过多次翻新,庙内香火不断。这座吴江地区唯一留存的刘猛将军庙与东林古桥一起构成了水乡特有的“桥庙相映”景观。

  溪港村现有户籍人口700余户、2200余人。潘、吴、周、李四大家族在村中最有名望,石牌楼上所写“耕读传家,延潘吴文脉;渔樵问对,话周李门风”便是佐证。这个人杰地灵的古村曾走出多位文史、医学领域的名人:明末清初时的潘柽章、吴炎和潘耒等文人墨客曾在此隐居;著名老中医秦东园出生在这里,其故居如今已成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提到“乡脚”的概念,城市与农村之间需要有繁荣的小城镇来实现工农产品的交换集散,而被小城镇滋养的农村可以称为“乡脚”,它们是小城镇发展所依托的腹地。溪港村正属于费孝通所说的典型“乡脚”,千年沧桑浮沉中名人辈出、物阜民丰、文韵悠长。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2.09.23 记者 龚后雨 通讯员 胡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