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推动路面塌陷风险隐患智能防范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3-02-09 16:27:58

  浙江省杭州市针对道路地下风险隐患分布不清、隐患成因不明、事后处理被动等问题,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建设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全面普查地下风险隐患,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使地下隐性风险显性化、风险源清单化,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构建预防为主、协同联动的路面塌陷风险隐患治理体系,提升城市运行安全韧性。

强化源头治理
力求底数清

  城市路面塌陷多发难治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地下高强度开发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粗放。杭州市依托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全面排查摸清城市家底和风险源头,为精准治理提供支撑。

  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家底清。出台《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许可验收备案办理指导意见》《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安全风险评价细则汇编》等系列文件导则,加强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更新、废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完善管线数据汇交、更新工作机制,摸清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已汇聚2.5万余公里各类管线数据,598处地铁站点及区间段外轮廓三维模型数据,319处地下人防、停车场、隧道等其他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同时利用城市信息模型(CIM)对数据进行分析展示,形成三维透明的地下家底“一张图”。

  路面塌陷因素家底清。除了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地下隐患智防系统还汇集了相关部门地质勘探、道路检测、基坑施工、重载车辆等12类路面塌陷因子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加工,做到风险隐患全要素归集。

  施工项目周边状况家底清。以施工项目和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信息互通、相互协作为目标,开发了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提示模块,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范围内可能受施工影响的地下管线设施情况,让施工单位做好地下管线设施保护和避让;向权属单位提供管线设施周边施工项目情况,提醒权属单位强化巡检监测,从源头上防范施工干扰引起的管线破损、暗伤等问题。

创设评估模型
实现研判准

  目前,城市路面塌陷成因及风险研判算法技术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杭州市组织科技攻关,探索并持续优化风险研判算法,取得了良好成效。

  建立评估模型。组织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专家团队,综合路面塌陷机理、空洞发育等学科,在反复试验推演的基础上,研发形成多种工况下的路面塌陷综合风险分析算法模型,计算路面安全指数,并通过红色、黄色、绿色标签化的形式标识高、中、低风险,形成直观的路面塌陷风险“一张图”。

  不断优化算法。根据区域风险研判结果,派工作人员实地巡查塌陷风险隐患状况及成因,结合实际验证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评估模型,实现算法迭代优化;不断丰富算法因子,例如针对基坑施工,引入“浙里建”信息平台基坑安全管理模块的基坑沉降、位移数据,让基坑施工的影响研判更加精准。

  精准推送报警信息。以基坑施工监测为例,基坑安全管理模块的报警信息共享至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后,系统会及时向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推送,提醒相关部门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提升地下隐患防范和监管效能。

构建防控机制
做到能实战

  城市地下风险隐患分布广,处置工作内容杂,涉及部门多,监督管理难。杭州市通过地下隐患智防系统,结合“浙政钉”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派单—处置—反馈—考核”闭环工作体系,让系统实战管用。

  体系构架全面。依托“浙政钉”平台既有的成熟组织架构,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建立了市级管指挥、区级管执行的跨层级、扁平化管理模式,现已覆盖14个市直部门单位,10个区的城市管理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以及街镇、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共70余个责任主体、243名执行人员。

  任务下达精准。根据风险隐患成因,在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内生成处置任务预案清单,利用“浙政钉”平台直接定向推送到执行人,做到主体准、派单快、要求明。

  处置反馈高效。处置反馈工作采用“线下实施、线上反馈”的方式,执行人员在现场完成工作后,直接将处置结果、现场照片等信息传回系统,及时反馈现场处置工作完成情况。目前各级执行人员已完成3.6万次风险隐患现场处置。

  监督考核强力。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对派发的风险隐患处置清单和各单位处置反馈情况实时进行汇总分析,市、区两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掌握进度和问题,及时开展检查督办。自系统上线以来,市级层面已召开例会15次、区级层面已召开例会57次,有力推动了处置工作,排除了大量风险隐患。地下隐患智防系统运行至今已覆盖杭州市10个城区的全部建成区范围(面积总计893.25平方公里),共对427个中、高风险点进行监控,实现了43处高风险路段、118处中风险路段的风险降级。

  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市将持续推进地下隐患智防系统优化升级,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完善城市路面塌陷风险隐患防范长效机制,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脚下安全,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