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20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福州)活动现场速写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20-11-03 08:56:30

  “城邦始于求生存,成于求幸福。”这是亚里士多德对于城市诞生及发展意义的诠释。从第一座城市出现到当今城镇化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是世界城市日的总主题,也是千百年来人类对城市不变的愿景。

城镇化进程中的机遇与考验

  “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是2020年世界城市日的年度主题。围绕这一主题,10月31日举行的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福州)活动成为了来自中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区代表等共同探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路径、经验及感悟的平台。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进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仍有不少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不容忽视。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面向未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完整居住社区,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中国愿同世界各国继续深入开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合作,探讨交流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举措,共同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家园。

  今年年初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城市的安全和运转遭遇了一场“大考”。而作为城市的“基础细胞”,社区对于疫情防控的主动性作用也愈发凸显。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谢里夫在致辞中感谢中国为开展世界城市日活动所做的大量工作,赞赏中国各级政府面对疫情积极应对并采取创新举措的决心和行动,希望继续与中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建设以人为核心、健康发展的城市。她呼吁各国重视社区价值,号召社会各界共同行动,追求韧性、包容、平等和绿色的经济复苏,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从社区建设到城市转型设计的思考

  让社区在城市发展中发挥最大价值,就需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在城市居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陈述了他对社区的理解,即社区应是宁静自守的港湾、增进认同的舞台、滋养信任的场所、人民生活的家园。在谈到如何推进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时,杨保军建议,提升社区绿色化水平,鼓励智慧创新建设,增强文化认同,倡导社区管理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既要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中的兜底作用,也要发挥居民和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通过“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建设美丽家园,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共同精神。

  “我是世界城市日的亲历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感慨地说道。他讲述了从2014年起亲身参与世界城市日由构想、确立到发展至今的历程,分享了世界城市日的溯源、意义和方向。他认为,城市的管理需要回归到社区管理,从而构建起社区到整个城市的联动关系。在对未来城市发展构想上,他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将让城市管理更加精准化、智能化。此外,吴志强还认为,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做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到碳中和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涉及城市的碳中和问题,至少涉及6个方面的问题,土地空间的问题、人的问题、治理体系的问题、住房基础设施的问题、金融的问题及税务体系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提到碳中和问题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表示。他认为,强化城市设计管控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两个核心议题。“经历了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要面对‘下半场’。如果说前40年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富起来’,那么后40年的主题一定是‘绿色低碳好起来或者美起来’。”李晓江表示,疾风骤雨式的城市发展阶段已经结束,外延式的拓展不再是当下发展主题。城市设计更关心人的活动、人的尺度、场所的特质、文化的体验。所以,用城市设计来指引社区建设、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通过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无论社区还是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在实施管理中以小见大、谋篇布局上由总体引领局部、发展转型中兼备创新思想与以人为核心的辩证统一。

“我和我的家乡”

  除了专家学者对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方法理论上的探讨,活动现场也不乏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声音。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党工委书记杨丙章分享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和有机更新的“劲松模式”。他表示,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一是突出主动担当,合力共商,强力推动;二是汇集民意民智,宣传引导,赢得支持,实现从拒绝到理解的有效转变;三是引入专业力量,整体设计,规范运营,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四是着眼长效运行,适度扶持,实现自转。

  “福州有一句俗话叫‘七溜八溜,不离福州’,表达福州人对故土难舍难离的感情。长辈的口口相传给了我对福州最初的印象,我家住的地方名字叫‘凤凰池’,听上去很美,可按长辈的说法,是因为这里蚊子太多,福州话中蚊子和凤凰谐音才有这样的名字。”福州市第十九中学学生陈梓涵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福州本地的人文风俗。在她的眼中,福州是熟悉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原本堆着垃圾的花圃,现在绿荫环绕,充满花香、树绿、鸟鸣;金牛山上乱搭乱建的房子没有了,山坡上黄土地裸露的“伤疤”不见了,变成长长的“福道”,那是福州人晨练的好去处;简陋、低矮的木房消失了,一幢幢设施齐全的高楼拔地而起,而那些传承着福州文化“根”和“魂”的古厝都被保留了下来……

  城市是历史与文化的复合文本,也是历史记忆的文化多棱镜。活动现场外,福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海纳百川、底蕴深厚的闽都文化古城,正通过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和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不断焕发着更加夺目的光彩。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0.11.03 李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