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文名称: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749号建议的答复

  • 索 引 号:

    000013338/2023-00860

  • 发文单位:

    住房城乡建设部

  • 文  号:

    建建复字〔2023〕95号

  • 实施日期:

  • 分  类:

    村镇建设

  • 发文日期:

    2023-07-14

  • 主 题 词:

  • 废止日期: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2749号建议的答复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23-12-29 14:43:56

宋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传统村落历史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您的建议对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大力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

  一、关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资金渠道

  我部会同相关部门先后组织了6次全国性调查,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传统建筑53.9万栋,传承发展4789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2019年,中央财政对4350个中国传统村落给予每村300万元的补助,累计安排资金131多亿元,支持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整治公共环境。2020年以来,我部联合财政部在全国10个市(州)、75个县(市、区)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中央财政给予定额补助,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中央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性。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州)在中央财政15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下,地方配套或整合财政资金57.3亿元,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69.5亿元。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63.83亿元支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维修保护、考古和珍贵可移动文物保护等工作。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每年都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中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关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我部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下“绣花功夫”,深入细致做好民生工程,积极引导设计下乡,发挥乡村建设工匠作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在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中,100%的村民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96%的村落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61%的农户日常可使用热水淋浴,58%的农户用上了水冲厕所,39%的农户用上了燃气,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求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尊重当地居民意愿,保护当地居民权益,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持传统村落等重点区域和重点场所的历史风貌。

  三、关于融合多元主体参与,加强乡村文化协同保护发展

  我部通过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留住原住民,吸引新乡贤回村、新村民进村,促进传统村落发展和活态传承。如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开展“三引”探索,一是突破人才政策引进高人,成立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助力屏南乡村振兴事业。二是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具有一定资金和创业经验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仅龙潭一个村就回流返乡人员300多人。三是吸引“新村民”定居。提升宜居环境,发展新业态,吸引了来自重庆、江西、浙江等地的“新村民”落户,仅在龙潭、四坪两村长期居住的国内外“新村民”就达100多人,为传统村落注入了新活力。

  四、关于加强文旅融合,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我部指导各地在保护前提下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共接待游客数量3.6亿人次,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通过“立足红色文化、绣好古色文化、用好绿色资源”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模式,种植猕猴桃、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蜂蜜等农产品,建成十八洞村山泉水厂,组建苗绣合作社,形成了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致富格局。同时,串联德夯、矮寨大桥等景区和张刀村等传统村落,通过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形成以矮寨奇观、峡谷瀑布、苗寨风情体验为主题的旅游片区,不仅实现了区域内脱贫致富,而且带动了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依托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传统村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支持相关人群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展示展演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在传统村落中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依托农耕文化资源,发展农耕体验、展示推介、科普教育等农业文化旅游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拓展农业多元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

  五、关于挖掘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涵养文明乡风

  我部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拍摄了以传统村落为背景的10集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在中央广电总台和海外129个国家播出,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举办“传统村落万里行”等系列宣传活动,网络参与和阅读量达到7.5亿人次,凝聚起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实现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基础信息全覆盖,建设902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推动各地编写传统村落村史,整理村规民约,拍摄和记录村内老人、乡贤口述村史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步,我部将坚守“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初心,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完善多元参与体制,促进传统村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使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等,在传统村落中得到保护传承,成为连接起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桥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感谢您对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23年7月14日         

  


 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国务院办公厅,江苏省人大常委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