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区 向“逆生长”要新动能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3-11-14 14:11:54

  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结合山地城市特点,出台“1+1+N”政策体系,制定实施细则、工作方案,创新项目审查等配套支持政策,有效破解多项难点问题。一次次尝试和探索不断实现转化,一批批关乎民生、完善功能、助推发展的城市更新项目加速落地。

品质蝶变
打出“组合拳”

  解放碑—朝天门沿线全面提质,彰显国际大都市风范;十八梯、山城巷复活重生,成为渝中区崭新的文旅地标;戴家巷、鲁祖庙焕新蝶变,成为热门“打卡地”……如今,走在渝中区大街小巷,满眼都是新风貌。如何实现高品质、可持续旧貌换新颜?渝中区给出的答案是:分类推进“留、改、拆、增、升”。

  “留”,即保留历史遗产,开展149处文物、44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保留风貌特色,原汁原味展现“吊、挑、台、错”等独具特色的山地建筑内涵。

  “改”,即改造老旧区域,遵循“消隐患、补功能、提环境、留记忆、强管理”原则,改造老旧小区;聚焦高端金融等,开展老旧商圈提档升级;改造老旧厂区,融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空间活力;改造老旧街区,保留原有的街巷格局和生活气息,在重拾历史记忆中体现新潮流。

  “拆”,即拆除涉及城市安全的违法建筑和危房、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建筑,为城市消除隐患、腾出空间。

  “增”,即增加城市绿地步道、产业载体空间、地下空间利用,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升”,即优化提升产业业态、空间品质、防洪防火防灾能力,着力提升城市能级。这套“组合拳”,让一幕又一幕更新提升的品质蝶变在渝中区上演。

功能再造
重塑空间价值

  城市更新在改善城市风貌、功能以及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老旧城区的功能再造、价值重塑,为渝中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城市更新,“更”出了产业兴旺——金融方面,通过对解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的改造提升及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成功招引大华银行等机构入驻;文旅方面,更新提升3处历史文化街区、9处传统风貌区、7处山城老街区,打造了十八梯、戴家巷等一大批渝中文旅新地标;其他现代服务业方面,腾挪和提升各类空间载体,为产业集聚提供场地支撑。

  城市更新,“更”出了文化繁荣——湖广会馆、城墙遗址公园等一批“历史遗珠”重现,老鼓楼衙署遗址定格千年母城记忆,白象街文物建筑群呈现百年开埠盛景,鹅岭二厂等老旧工业片区通过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价值再生。

  城市更新,“更”出了环境配套——精心打造枇杷山—鹅岭—红岩村中部约6.3公里山脊线、两江19.1公里水岸线;打造半山崖线步道等慢行系统,形成“一带六横十六纵”山城步道体系;实施解放碑地下环道项目,形成“一环、七联络、N连通”的交通结构。

共建共享
凝聚多方合力

  全域集中更新、多点开花,资金哪里来?渝中区探索出一条政府、市场、居民多方共同筹措资金的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

  政府作“主导”。统筹使用中央和市级老旧小区改造、住房租赁、养老、托幼、卫生健康等专项资金,市区联动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基金。

  市场当“主力”。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推行“政府出资源、企业搞经营”的政企合伙模式;另一方面,推动国有平台公司与社会企业合作,采取合资、共同持股等方式实施城市更新。

  居民唱“主角”。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引导房屋产权人以直接出资、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让渡小区公共收益等方式,分担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设资金成本。例如,戴家巷由政府出资,通过微整治、微更新改善公共环境,居民自发出租或运营临街房屋,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店,激发片区发展活力。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创新的投融资方式为渝中区的可持续更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3.11.14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