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高新区科技文化主题教育基地:
科学规划“理水畅园” 系统打造“海绵”空间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3-12-28 14:40:48

  山东省烟台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文化主题教育基地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西临莱山区,西起蓝海路,东至海越路,北至科技大道,南至草埠北路,总占地面积15.2公顷,虽处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门户位置,但常年未开发利用,生态基底待优化,存在排水不畅等问题。为此,项目采用地下交通的方式,安全、便捷地连接科技大道北侧,结合草埠北路街景重构,缝合连接周边城市地块,实现商业地块与居住地块的互动,为周边街区注入活力,丰富居民的生活,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绿色公共开放空间之一。

  在深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基础上,项目科学编制基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开展项目设计,将“理水畅园”作为基地海绵城市特色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始终,梳理统筹全园雨水情况,实现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排水全过程通畅。设计以目标为导向,构建多目标雨水系统,统筹基地城市排涝、水资源回用、示范引领、宣传教育等多功能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排涝保安全

  项目以“地上地下协同,优化源头设施,强化绿色优先”为原则,统筹雨水全过程,确保全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据介绍,项目所处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41.1毫米)。考虑竖向设计、建筑设计、雨水管网铺设以及市政接口位置等因素,根据场地内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地面标高控制,项目将场地划分为9个汇水分区,通过模拟汇水分析,结合景观效果,因地制宜植入透水铺装1730平方米、植草沟2781米、下沉绿地7700平方米、旱溪25米、绿色屋顶594平方米等海绵设施,合理设置可暂时性淹没的下沉广场,作为多功能调蓄空间,最大限度消纳地上雨水,应对洪涝灾害。利用较大范围的地下车库空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创新性引入PDS防护虹吸排水收集系统,将地下车库顶板渗透的雨水经排水异型片、排水槽、虹吸出水管等在重力流状态下,排至相邻雨水管网并收集回用,实现地下车库顶板渗透雨水有组织排放或回用。位于场地中央的人工湖兼具城市的排涝功能,吸收和储存暴雨期间的降雨,配合场地海绵城市系统,减轻雨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同时,将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相结合,将设计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控制在较低值0.388,最终总项目实际调蓄容积(2430.93立方米)超过设计调蓄容积(2427.2立方米),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03%)超过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满足海绵城市规划控制指标,对提升片区排涝能力和城市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多措并举巧回用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智能化雨水回收利用模式,对基地汇水量、需水量进行综合分析,在汇水分区二和汇水分区九各设置一组蓄水模块,调蓄容积达430立方米。

  项目范围内建筑、道路、广场等下垫面雨水经五大海绵设施的收集、沉淀、过滤、净化后,由雨水管网汇聚并存储到模块蓄水池,使雨水中的悬浮物质(主要是可沉固体)在作用力功效下沉积,进而将雨水分离出来,使其进一步净化;链接园区的智慧系统,实时监测水量水质并进行反馈,达标水可作为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补充水源,以绿化浇灌为例,蓄水模块满水状态可满足全园4.3天绿化用水需求。此外,中心湖也可作为全园的水源调节器,调节水量的供应和排放,确保区域的水资源供应稳定。

特色宣教做示范

  项目高度重视示范引领、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海绵设施配套设置的宣传栏,图文并茂地向市民普及海绵设施功能,使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在科技馆内设置海绵城市专项主题展,结合声、光、电等高科技,全方位展示海绵城市理念。远期规划方面,项目联合教育机构开展定期研学游及系列课程,打造独具烟台特色的海绵城市活动。

  以生态为基底、美好生活为导向,项目融入多样功能,融合海绵功能与景观,系统打造了生态宜居的活力公共空间,为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加码”。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将整个园区雨水联动规划,形成了具有良好韧性的生态海绵体,为提升区域整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3.12.28 纪兵 闵祥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