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村落“活”起来

——云南大理传统村落活化利用走笔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4-01-08 09:59:30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苍山洱海之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的每一寸土地都充盈着诗情画意,尤其引人关注的是那些以石基、白墙、青瓦为主基调的白族传统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整体建筑雄浑朴素、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成为遍布大理州城乡独具魅力的风景。

  10多年来,大理州先后共有162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同时也是云南省内首个建立州市级传统村落名录的地州,分两批共有93个村落被认定为州级传统村落,剑川县沙溪镇实现传统村落全覆盖。2020年6月,大理州成功申报为全国首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获得中央财政补助1.5亿元。

  以用促保,活化利用。大理州始终遵循“原真性保护、活态性传承”的思路,持续推动历史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民族代表性建筑修缮加固与开发利用,建立了“一个保护发展规划、一块保护牌子、一个管理技术导则、一个管理办法、一个村规民约”的“五个一”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体系,打造了白族扎染博物馆、先锋书局、苍逸图书馆、科技小院等一批形式多样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新标杆。

古生村:科技小院活力满

  远眺洱海,碧波荡漾,水鸟蹁跹。岸边高大的水杉变幻着色彩,落英缤纷,风光旖旎。湾桥镇古生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穿过村中古巷,走进传统民居,古朴的乡村风貌与安宁的生活氛围让他如此称赞。古生村坐落在洱海之滨,是一个充满白族人文气息的中国传统村落。漫步于古生村生态廊道,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近年来,大理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开展古生村保护与活化利用过程中,将位于村内的一座白族传统民居收储、修缮,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了古生科技小院。自2021年至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领衔、中国农业大学等全国30多家单位40余位团队骨干及科研人员组成的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团队扎根这里,长期在古生村田间地头做实验,在农民身边做指导,在绿野间宣讲耕作技术,实现专家与群众、技术与产业“零距离”。以古生村为样本的生态研究成果,为洱海全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在古生村白族传统民居活化利用经验推广带动下,整个洱海流域已经有这样的科技小院15个,研究范围涵盖烟草业发展、水环境治理、绿色农业等重要学科领域,“古生科技小院”的活化利用模式,不仅让白族传统民居成为全州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招才引智的平台,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与当地历史文化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

北龙村:白族书局乡愁浓

  走过阡陌纵横的乡间道路,来到剑川县沙溪镇北龙村时已经夕阳西下,鸟雀归巢。在具有明显白族特征的土坯墙建筑外,“先锋沙溪白族书局”的店招并不显目。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偏僻的小小村庄,此时书店里依然聚集不少客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爬上一层一层木制的阶梯,站在高高的书架前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有的静静地倚在墙角,捧着一本书沉浸其中;还有的拿着相机,“咔咔咔”地拍个不停……

  “先锋沙溪白族书局现在可是大‘网红’,我们不仅过来买书,还特地过来打卡。”来自江苏的游客李小姐告诉记者。

  北龙村2023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早在2020年5月,先锋沙溪白族书局就落户北龙村,利用废弃的村集体粮仓、烤烟房和白族风格民居,经过精心改造后,分别改建成为书局、咖啡厅和诗歌塔,让白族传统建筑增添了现代的时尚元素。

  外观上看,这个白族书局似乎与普通白族传统建筑别无二致,进入其中才发现别有洞天。店内有13个主题陈列,“滇”“茶马古道”“大理”等云南主题的图书覆盖了书店一整面墙,店内有各类图书近两万册。

  白族书局里的上百种文创产品是吸引游客的另一大因素,包括被云南民间视为“守护神灵”瓦猫制作成的陶瓷摆件以及各式各样的香囊如柿子、莲蓬、布老虎,还有以沙溪民间艺术“甲马”为标志设计的帆布包、明信片等。这些文创产品既是当地文化宣传的一种载体,又作为一种乡愁记忆,将大理之美留存在游客心中。

鳌凤村:茶马古道故事多

  来到沙溪镇鳌凤村,一座巨大的半圆形建筑呈现在记者眼前。经随行同事提醒,才发现这个建筑外形酷似一只巨大的马蹄。这就是2022年才落成的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茶马古道馆。

  走在茶马古道馆外的长廊里,耳边不时传来滴滴答答的马蹄声和叮叮当当的驼铃声,让人仿佛置身久远的茶马古道中。原来,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感应装置,随步移行,让人身临其境。长廊上的剑川木雕更是把雕刻艺术与历史融为一体,茶马古道上的几乎每一个重要节点如拉萨、香格里拉、丽江、凉山、普洱等,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都会通过一块小小的木雕呈现出来,令人眼界大开。

  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大气磅礴的宣传片,置身茶马古道馆,游人会真切地感受到,茶马古道就是一部在世界屋脊上行走的传奇史诗。先人们穿越了世界上最壮丽的地形地貌,以茶为媒,见证了多民族交流融合,见证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探索追求。

  “这里曾经是沙溪城隍庙古建筑群和粮仓及村小学,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剑川县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理事长黄印武利用古城留存下来的部分文物以及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多方筹集资金数百万元,精心打造了国家方志馆在全国设立的第六个分馆,也是全国第一个国际性方志馆和西南地区第一个国家方志馆分馆。”大理州住房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周城村:扎染技艺源流长

  微风吹拂,阳光正好。蓝天白云下,以天青色为主色调的白族扎染随风飘荡,仿佛一幅幅灵动的水墨画。

  白族扎染有什么特点?有哪几道关键工序?为什么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位于喜洲镇周城村的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你一定会寻找到答案。

  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馆长、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树坤介绍说,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原名大理市璞真综艺染坊,2008年,原周城民族扎染厂因经营不善而改制,璞真综艺染坊出资280多万元收购了这家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厂子。为了进一步保护传承发展扎染事业,2012年,经多方筹集资金400多万元,他们盖建了具有白族传统民居风格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院落。2015年5月,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正式成立。

  博物馆陈列主题为“传承扎染技艺,延续民族文脉”,整个展览由“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珍品展示”“繁花似锦”“琳琅满目”“璞真染坊与活态演绎”等篇章组成。此外,该公司充分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白族扎染博物馆的平台优势,为游客提供博物馆参观、扎染体验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项目,年参观体验游客近18万人次。

  “在继承优秀传统技艺的同时,我们积极研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年扎染用布20万米左右,产值近1000万元。现在公司和博物馆拥有职工30多人,年外用扎花工人近2000人次,有力地带动了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段树坤说。

  大理州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表示,全州将充分利用自然、人文等各类资源禀赋,培育主导产业,提供优势特色产品,加快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积极培育传统村落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创建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精品村及美丽村庄,激发古村落的新活力,提升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经验。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1.05 记者 龚后雨 通讯员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