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传统村落 处处令人『侗』心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4-01-12 14:30:37

  古老的侗族在不断迁徙跋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文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通道县”)是至今保存侗族原生态文化较完整的区域。近年来,通道县抓住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大力支持保护传统村落的契机,积极将28个侗族村寨优秀代表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并依托其价值特色和分布特征,联动周边资源,调动多方参与,连点串线成片打造百里侗文化长廊,成效斐然。

通道 通往世界文化遗产高地

  通道县位于湘西南边陲,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绿水青山掩映着一个个侗族村寨。寨内民居多为干栏式木建筑,标志性建筑鼓楼高耸于寨中心,装饰华丽的风雨桥横卧于寨旁小河上。村头寨尾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下,建有供行人小憩的凉亭。村寨入口处建有牌楼式寨门,门前设有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寨外水田里稻鱼共生,萨坛是侗族祭拜原始祖母的神圣地方。古代侗族先民在相对封闭和艰苦的山地河谷环境中聚族而居,形成了以“款”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制度、以“萨”为核心的传统信仰体系,并在其影响下长期稳定发展,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紧密融合的社会形态,是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也是侗族村寨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核心价值所在。

侗寨 独树一帜的民族瑰宝

  通道县361个侗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村民住宅沿河顺坡分布,干栏式民居以杉木为柱、杉板为壁,伴随于青石板巷层叠有致。117座风雨桥、267座鼓楼、118座寨门、256座凉亭、92个戏台等标志性建筑和众多文物古迹遍布其中。

  侗寨传唱世界非遗“侗族大歌”,保留着原始的祭萨仪式,举办月地瓦、侗年节、大戊梁歌会、六月六歌会等传统节庆活动,传承芦笙舞、哆耶舞等民族艺术,身着侗锦、侗帕、银器等侗族服饰,制作腌肉、腌鱼、苦酒、油茶等侗家美食,被誉为“侗族文化活态博物馆”。经过调查录档、逐级申报,现已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5项、各级非遗传承人218人,成立乡村文化文艺团体200余个,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侗族萨文化之乡”等称号。

连片 独创百里侗文化长廊典范

  在坪坦河流域,无数侗寨与山、水、田、林浑然一体,构成了一条古香古色、诗画般美丽的百里侗文化长廊。通道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捆绑申遗方案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方案,编制《百里侗文化长廊保护规划》《万佛山—侗寨全国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等保护发展规划,颁布《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文件。梳理整合全县侗文化遗产,依托江河流域及交通线,打造以皇都村为中心、以各传统村落为节点、串联数百个侗寨并绵延近百里的侗文化长廊。高起点定位、科学规划布局、高标准建设,是通道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核心目标。

保护 赓续“款约”的乡村治理合力

  先前侗族地区的社会基层组织叫做“款”。被喻为“民主制度的活化石”的款约,就是侗族的民族法典。侗族没有文字,款约以劝世箴言之类的口头文学形式,由款师们代代相传,逐步融合包罗了民族来源、生活习俗、文化节庆等各个层面的百科知识,出现了创世款、道德款、敬神款等各种集侗族精神文化之大成的款词。如今,通道县以侗款形式为主导、“乡音乡俗”定款约,探索出“款约治寨·共治共享”的村落保护模式。古老的款约脱胎为社会主义法制框架下的村规民约,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付诸乡村治理的过程。

创新 根植传统的现代生活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通道县借助高校、设计院、专家等技术力量,不断加强对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的指导与管理。在延续侗族木构建筑风貌、体量、营造技艺的同时,注重改善其通风采光、防水防潮、隔音隔热、消防安全等功能,增加厨卫等必要的现代化生活设施,解决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既避免现代建筑材料和思想观念冲击侗族村寨的传统特色,守住承载了侗族文化物质的侗乡人民精神家园,也致力做好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村落在历史的延长线上自我生长。

发展 阔步乡村振兴新“通道”

  通道县以大遗产观,整合自然、历史、人文资源,联合周边资源连点串线成片,融合一、二、三产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聚合专项资金、涉农资金、融资平台融资、招商引资和募集基金等各类资金近20亿元,保障项目落地见效。近年来,全县积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乡村风貌得到显著提升,侗乡人民居住环境持续改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通道县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

  通道侗族村寨从远古一路走来,开创了和谐文脉渊源,又承载过“通道转兵”的中国革命历史转折,如今正昂首奔走在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上。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1.12 曾垂亮 粟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