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与心学交相辉映

——江西抚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二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4-03-25 19:31:54

  在江西抚州这座文人辈出的城市,每一处历史遗迹,都是一部承载厚重历史的典籍,记录着先辈的智慧创造与文化记忆,传承着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穿透历史的云烟,诉说着文脉悠长,见证着古今交融。

临台赋诗——唱尽风流蕴藉

  了解抚州,需要一场旅行,爱上抚州,则需要一种机缘,或许就是在拟岘台登高一望的那一刹那,毕竟“占断江西景,临川拟岘台”的声音已经响彻了近千年。

  拟岘台初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都说古人兴楼建台必有缘由,拟岘台兴建的背后也有一段典故:司马氏代魏后,派大将羊祜坐镇襄阳前线,他勤政爱民、增修德信,深得晋、吴两国军民之心,生前他喜欢游览岘山,逝世后,襄阳百姓就在岘山为他建庙立碑。

  北宋时期,知府裴材在襄阳听闻羊祜的德政事迹后,十分仰慕。巧合的是,他来到抚州后,惊喜地发现抚州城东盐步岭,竟与襄阳岘山颇为形似,于是就在此修建拟岘台。

  拟岘台落成之时,裴材写信邀请时任江苏常州知州的王安石,而王安石当时因为有事未能前往,于是就推荐了刚刚考取进士的好友曾巩,曾巩在接到邀请后欣然赴约。这位新科进士不负众望,挥笔写下了千古奇文《拟岘台记》:“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从此,台以文名,文以台传。

  闻听曾巩作《拟岘台记》后,王安石也十分向往,恰好他因事从外地回到抚州,裴材听说后,便盛情邀请他一同登上拟岘台。因感怀羊公政卓民仰和裴君厚德善举,王安石作了《为裴使君赋拟岘台》,留下了“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的千古名句。

  有了曾巩、王安石的背书,拟岘台很快成为抚州网红打卡圣地。陆游、陆九渊、朱熹等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诗篇,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只是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更多的是引发人们对如何留住城市文脉的思考。拟岘台自兴建至今,历经多次兴废,现台为2012年第7次重新修复,主体高度为49.9米,共七层,为宋代风格建筑。

  步入拟岘台,一幅精美绝伦的大型木雕《政安民乐图》便映入眼帘。这幅抚州“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宋代抚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繁荣景象,也是拟岘台的镇馆之宝。曾子固锦衣作记、王荆公会友酬诗、岳元帅旌旗退敌、陆象山开坛讲学……七楼的《文昌千秋图》,讲述着一幕幕与拟岘台相关的历史故事,登台远眺,只见抚河漫流,微风响远,佳景尽收眼底,可谓斯情同感。除了厚重的历史,台内还经常举办书画展览、讲坛、游学等各种活动,在古今交融中实现活化利用。

  近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拟岘台,为拟岘台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一部拟岘台历史,也是一部浓缩的临川文化史。

文昌星耀——写就百世华章

  如果把拥有千年历史的抚州比喻成一本厚厚的书,那文昌里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篇章之一,而想要品读它的美,须得向前翻页。

  唐肃宗上元年间(760~761年),临、汝二水泛滥成灾,抚州官府在城东抚河段修筑拦河蓄水堤坝。堤坝建成后,根据古星相学说“文昌在斗而北,谓主抚州”,且当地又流传着“金石台分宰相出、文昌堰合状元生”的传说,加之堤坝上正值文昌星,预兆抚州文化昌隆,故命名为“文昌堰”,这也成为抚州文化昌盛的历史注脚。

  千百年来文昌堰几经损毁修复,其第一次大修是在颜真卿担任抚州刺史期间,加固后将其更名为“土塍陂”,唐贞元年间又进行修复并更名为“冷泉陂”。到了唐咸通九年(868年),冷泉陂再次被洪水冲毁,修复后并命名为“千金陂”。这座泽被千秋的水利工程至今仍“横卧”于抚河与干港的分叉口,发挥着防洪作用。2019年,千金陂被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并被授牌。

  到了北宋,沿袭唐代乡里制度,因文昌堰而得名文昌里,从此这个象征着抚州“文化昌隆”的名字,便伴随着抚河的孕育灌溉,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到文昌里要经过文昌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文昌桥最开始并不是石桥,而是由45艘船只连接而成。据文昌里工作人员万凯伦介绍,到了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 1204年),抚州整合六县人的力量,才建成石桥。

  来到桥下步道,惊喜发现,河边至今还留存着早年间人们洗衣的石板。万凯伦回忆说,小时候,他常随外婆来河边洗衣,冬日暖阳下,抚河碧波荡漾,在岁月回眸那一刹那,连同儿时的回忆,一同散开。

  历史上文昌桥多次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市政府先后两次拨款进行扩建和大修;2002年,抚州市政府重修大桥,每个桥墩上均设有十二生肖中的一种并重新加固大桥。

  300米过后,临川老城曾经最繁华的地方——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便出现眼前,它是抚州城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也是目前江西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玉隆万寿宫质朴高雅、正觉古寺静谧千年、谢灵运纪念馆典雅大方……但文昌里最负盛名的还是明代戏曲家“东方戏圣”汤显祖,这里是他的出生成长地、文学创作地和安息地,也是来文昌里不得不看的一道风景。

  得益于“修旧如旧与不损原状”的理念,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有13条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历史街巷、50多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历史建筑,具有传统特色的赣派民居更是星罗棋布散落在每个角落。

  探究孔明锁的巧夺天工,见证临川篾编的惟妙惟肖,体验旴江医学的博大精深,感受《牡丹亭·寻梦》的一往情深……漫步街巷,怀古的幽思和眼前的情境让人动容,独特的非遗文化如清风拂面,慰藉着一颗颗喧嚣尘世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抚州市通过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街区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据抚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肖复星介绍,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集聚了金银錾刻、仪庐民宿、餐饮、VR体验等各具特色的业态,在保留历史外观的前提下再现文化场景,既保护了历史建筑本身,也赋予了建筑新生命新角色,实现“景观与居民共生,历史与现代并存”。

仰山书院——心灯照耀千古

  绍兴九年(1139年)的一天,金溪青田道义里的陆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个小孩便是后来心学的开山鼻祖陆九渊。

  身处才子之乡的陆九渊自幼便显示出了非凡天赋。4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连他父亲也答不上来;13岁时,他在读书时挥笔写下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学”种子从此萌芽。

  淳熙二年(1175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发生了中国儒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盛事——鹅湖之会。陆九龄、陆九渊两兄弟与朱熹在鹅湖寺围绕“教人之法”展开辩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虽然没有形成共识,但双方之间的思想交锋却传为佳话。

  令人称颂的是,学术上的对立并没有影响双方友情。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当时听讲的人有的甚至感动落泪。之后,在陆九渊的邀请下,朱熹也来到金溪崇正书院,与陆九渊兄弟几人开课讲学、相互辩难,当时座无虚席,连村里的老人都来旁听,盛况一时无两。其间,朱熹还手书“一家兄弟学,千古圣贤心”相赠,传为士林佳话。

  遗憾的是,崇正书院已毁于明末战乱,但其文脉并未中断,清乾隆二年(1737年),时任金溪知县阎廷佶在原崇正书院遗址上兴建仰山书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书院以仰山为名,正是为了表达对陆九渊等先哲的崇仰之情。

  现在书院为陆九渊纪念馆,是一座连体砖木式建筑,虽历经风雨,但门额上的“仰山书院”四字依然清晰可辨。馆内陈列着陆九渊的生平事迹、相关书画、碑刻、墓志铭等,直观呈现了一代先贤的一生。据陆九渊纪念馆馆长吴磊介绍,现在的书院格局还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为现存较少的保存完整的古代书院之一,因此弥足珍贵。

  虽然我们无法想象千年前先贤们讲书辩论的盛况,但是他们所留存的精神要义和文化根脉,正以崭新的方式穿越千年、烛照未来。书院不远处,便是仰山学校,据吴磊介绍,平时会有游学团前来参观学习。值得一提的是,书院的左侧被辟为初心教育馆,日常组织红色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发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溪当地也十分重视对书院的保护工作,借助推进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契机,整理、挖掘和修缮了一批古代书院、书房、学塾等建筑,让书院再现昔日的人文风采。此外,还结合金溪心学文化、香料香精产业等特色元素,以古村落为载体,着力建设“心学”“香道”“茶道”“花道”多元素合一的旅游目的地。

  一如千年前,文昌星仍映照着抚河两岸,氤氲下尽是文人气息。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3.25 记者 常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