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苦干 勇毅前行 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三)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2-01-26 16:13:38

  1月20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系统对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积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会议分享交流了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在各个细分领域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乡村建设行动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陕西省围绕群众所急所盼所想,在农房安全上守底线,在住房品质上促提升,在居住环境上求突破,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路径,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巩固脱贫成果 筑牢农房安全屏障

  陕西省市县三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均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工作专班,将专班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原危房改造人员整体并入,确保指挥顺畅、运转高效。

  持续推进危房改造,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住房安全有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强化村房分级包抓机制,严格执行“周统计、月通报、季调度”制度,实行常态化督查暗访,密集督办约谈。紧盯农房安全重点环节,建立农村危房改造底数、鉴定、改造、验收“四个清单”,落实各级各部门签字背书,实现责任闭环、全程可控。持续加强动态监测,定期开展住房安全大排查,加强与有关部门信息平台的共享比对,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迅速鉴定,妥善处置。创新使用农房安全二维码,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全面完成年度3313户危改任务,切实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

  在周至县、陈仓区等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区选择4个试点村,对农房全面排查、逐户检测,针对性制定抗震改造总体方案,结合房屋现状和群众意愿,引导农户合理选择钢结构、高延性混凝土、聚丙烯网水泥砂浆等加固改造方式,加快实施抗震改造,严把施工质量监管关,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省市县三级均成立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省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指引》《技术导则》,全面排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和其他农村房屋安全情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鉴定,对鉴定为危房的建立整治台账,限时对账销号。集中对三层及以上、用作经营、人员密集、擅自改扩建4类重点农村房屋开展抽检审核,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目前,全省排查613.35万户,用作经营的自建房已完成阶段性整治。

  针对2021年陕西省汛期大范围强降雨天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省气象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及时通报预警;与省应急部门建立数据核实机制,准确掌握受灾农房情况,精准发放补助资金。印发洪涝灾害农房安全应急《预案》《评估指南》,指导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提前制定防汛应急预案,加大汛期农房安全排查力度,第一时间妥善安置受灾农户,及时做好灾损房屋应急评估。因灾受损的3230户C级农村危房,修缮加固工作已全部竣工。

着眼现代宜居 不断提升农房品质

  适应农户追求品质生活等多样化需求,完善农房功能,注重成本经济,优化房屋结构,倡导绿色环保,突出特色风貌,加快推进农房建设现代化。

  制定现代宜居示范农房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功能现代、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风貌协调”的要求,引导农户完善房屋功能布局,逐步实现寝居分离、人畜分离和净污分流;鼓励通过使用乡土材料、农户投工投劳等方式降低建房成本;严格地基基础、结构形式、墙体厚度等的质量安全及抗震设防要求;倡导装配式钢结构、节能复合墙、被动式节能技术等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鼓励市县结合实际编制《图集》引导管控新建农房风貌,结合质量安全改造提升已有农房风貌。

  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乡村建设五大平台,专题研究农房品质提升和风貌管控。组织建筑师、设计师深入挖掘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地域特点,在优化房屋功能布局的基础上,编制彰显秦地文化的窄院型合院式住宅、彰显黄土文化的窑洞民居、彰显山地多元文化的天井四合院等多种农房设计图集,“菜单式”提供农户免费使用。编写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系列教材,培训工匠,壮大技术力量。组建专家技术团队进村入户,与农户想在一处、干在一处,“个性化”制定设计方案,“贴身式”指导施工建造,全方位提供技术保障。建成现代宜居示范农房2123户。

  拟定《陕西省农房建设管理办法》,加强用地、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使用、维护管理等全链条监督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县级以上政府加强统筹领导和监督管理,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乡镇政府担负起管理主体责任,村民委员会抓好建房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完善管理体系。协调设置乡镇农房建设专职助理员,负责规划选址、行政审批、现场放线、动态巡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等工作;指定村庄巡查员,及时发现和劝阻建房违法行为,并为村民提供代办服务。明确建设程序,严把审验关口,推动陕西农房从“安居”向“优居”提升。

坚持共建共享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共建共管格局,运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群众主体作用,以农房建设为抓手,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

  针对村庄环境差距和设施短板,由基层党组织牵头,汇集农户和技术人员召开“院坝会”、“板凳会”听取意见,深入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调查征集需求,发动农户出主意、想办法、定方案。实施过程中,党员带头,群众出工,集中清理生活垃圾、违章建筑和标牌标识,严把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三个关口”,开展庭院治理、划片保洁和网格化巡查,加强绿化美化亮化,打造房前屋后、村庄内外的宜人“小环境”。通过开设群众说事室、组织群众现场打分等形式,将建设成效和党员干部服务质量交由农户评判,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协调各职能部门联合发力,凝聚农户、设计施工单位等各方智慧和力量,深入开展农村设施补短板行动。加快村庄内部道路建设,突出道路安全和车辆通过性,并完善雨、污水排水系统,避免村庄产生内涝,提高污水收集率。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引导农户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加强质量监管和运行维护,共享健康文明生活。根据人口情况合理配置教育、医疗、文娱、通信、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做足美丽乡村成色。

  着眼留住乡愁、传承文化,保留村庄传统格局和肌理,修复古建筑、古木、古井、古路、古庙、古戏台、古桥、古塘等遗存,扮靓村庄入口、住宅门口和道路交叉口,整治村庄布局平面、道路路面和房屋立面,力求整洁美观、全景和谐,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同时,区分建筑遗产型、文化依托型、寨堡防御型、交通商贸型、特色产业型5种类型,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突出“一村一韵”,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特色的村庄样板。

关键词:农房建设管理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杭州市通过再造业务流程、重塑制度体系、共享数据资源,搭建“农房建设一件事”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健全农房建设用地、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使用和产权登记等全过程管理体系,推动农房建设管理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迭代升级,实现农房建设各类手续“一个平台办理”,村民“一次不用跑”就能实现“掌上”建房审批。

搭建农房建设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

  杭州市通过数字化改革促进农房建设管理创新,完成“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的建设,覆盖到全市有农房建设需求的1375个行政村,实现农房建设审批、监管、服务“一站式”办理。

  村民可通过手机APP进入智慧管家系统,详细了解农房建设管理政策和审批流程,“秒办”建房申请,实现全流程审批,做到“一次不用跑”就能办好“建房一件事”。通过手机APP,建房村民可线上选取农房设计图集,实现一键选房。借助数字化技术,让村民“身临其境”VR选房,沉浸式感受房屋外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及装修等效果。

  通过建立乡村建设工匠数据库,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乡村建设工匠积分管理和星级评价制度,建房户、建设管理部门等均可通过智慧管家系统对建筑工匠进行线上评价。目前,杭州市共有持证乡村建设工匠11566名,通过数字化评级和业绩动态打分,自动排名,口碑评价靠前的工匠系统优先推荐。

  村民通过手机APP选择“建材超市”“工程造价”模块,就可以了解到造价站每月公布的建材信息价、建材品牌和合格证等内容,对建材品牌、规格、质量和房屋造价做到“心中有数”,购买“放心建材”。村民建房如果有资金需求,可以在线申请信用贷款和质量安全保险服务。杭州市与银行、保险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符合条件的农户或工匠在手机APP上可一键申请建房贷款、农房质量保险等,帮助农户解决建房资金困难,免除质量后顾之忧。

  乡镇政府在现场巡查的基础上,通过安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在线查看施工情况,实现全方位、全天候视频监管,确保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建房行为。将农房施工过程分解为地基处理、钢筋捆扎等7个方面的18个小节点,每个节点完工后,由工匠拍照上传系统,用于竣工验收和质量溯源。农户可在线申请踏勘验收,踏勘人员可在线完成定位、拍照、登记等一系列业务。建房过程中的关键数据自动留存,形成“一房一档”,做到可查可追溯。

健全农房建设管理机制

  杭州市全面执行“严控指标+趋利避害+流程再简化”的规划审批机制、“传承保护+杭派特色+菜单式选图”的方案设计机制、“按图施工+节点管控+精细化验收”的农房监管机制。

  杭州市农房建设坚持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科学选址。结合多项工作,对一户多宅情况进行整治,将多出的宅基地依法收归集体所有,严控审批指标。部分村庄结合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工作,引导群众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建设了一批自然、紧凑、有序的农房群落。通过“农房基础信息资料库”打通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接口,做到数据的实时共享互通,建房申请从18份材料减少至“零材料”;建房现场踏勘、审核、公示3项职能下放至村委会,6项审批流程归并为3项,镇街“限期办结、逾期默认”,审批时间从47天减少到9天;完成竣工验收后,将在线管理的累积数据,同步推送至不动产权登记确权系统,生成不动产权证并邮寄给农户。

  编制《杭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明确全市137个传统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要求。全面梳理大天井、小花园、人字坡等12项建筑特色要素,建成杭州富阳区东梓关村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新杭派民居”。通过开展“最美农房”设计方案征集评比、邀请专家设计等多种方式建立农房设计图库,已编制通用图集1000余套、VR图集260套,上传至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供群众免费选用,还可为建房户提供3次免费设计修改。

  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推行“带方案审批、按图纸施工、按图纸验收”等制度。针对建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推行“建筑放样、基槽验收、关键节点验收、竣工验收”等“四到场”制度。以用户体验为重要验收标准,竣工验收时,镇街、村委、工匠等人员一起参与,对房屋施工质量、服务内容进行精细化验收。

完善农房建设保障措施

  杭州市明晰各部门职责界限、层级管理权限,落实落细市、县(区)、乡镇、村社四级管理机构职责。乡镇层面,设立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房宅基地审批、规划许可等全流程管理;设立乡镇城管执法中队开展村镇建设、村容村貌等综合执法和监督管理。村级层面,由村委会专职副主任负责农房建设日常综合管理,村级全科网格员开展农房建设日常巡查。

  出台《杭州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和明确管理体制、各方责任、风貌管控、“带方案审批”、建房过程等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等3部门联合发文,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实时推送,实现农房审批、建设监管、确权登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出台《杭州市农村建筑工匠积分和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通过一系列评价、培训和激励措施,提升工匠业务素质和建造水平,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启动《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立法程序,固化杭州市在农房建设方面所采取的各项创新举措和典型做法。

  在农房设计图集方面,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委托专业设计机构为建房村民免费修改设计图纸、更新完善农房设计通用图集。在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方面,实施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作,由各级政府给予兜底资金补助。在农房建设线上监控方面,与中国移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优惠的价格在新建农房点位安装视频监控,并在建设期满后,继续以优惠价格提供农户宽带服务;对于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的线上监控,实施政府兜底保障。在农房建设金融保险服务方面,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线上“幸福贷”;与阳光保险等保险机构合作,提供线上农房质量险一键办理,多个保障方案可选。

关键词:县城绿色低碳建设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西省加快推进县城“营建要点”落地实施,坚持统筹谋划、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研究制定试点方案,遴选有代表性的试点县,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切实转变县城开发建设方式,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县城高质量发展。

统筹研究部署 推动政策落地落实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专门听取工作汇报,明确支持开展县城绿色低碳建设试点工作,并责成省政府研究室专题研究落实举措。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多次听取试点工作方案和落实情况汇报,就推进路径、金融支持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省政府研究室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贯彻落实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研究提出具体落实举措,明确了示范引领、逐步推广的实施路径。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省直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等召开座谈会,深入研究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理念要求和落实措施,明确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由省财政安排补助资金,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提供信贷支持,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共同推动试点工作。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代拟的山西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确定2021年开展试点项目建设,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到2025年,试点县形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集群,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为全省县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典型经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成立了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工作专班,积极对接科技、工信等14个省直部门,协商细化工作任务,联合出台《山西省县城绿色低碳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结合山西实际,细化提出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提高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严格县城建设管控、提升县城特色风貌、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保护传承历史文化7项具体试点任务,指导试点工作。

全面摸底调查 科学确定试点县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36名技术人员,用时40余天,召开座谈会16次,实地调研9县,查阅大量资料,对全省80个县城的发展水平和建设情况等进行了全面摸底,建立全省县城建设基本数据库。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摸底掌握的信息和各地申报情况,综合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地理条件,突出山西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确定了5个具有代表性且各具特色的县率先开展试点。沁源县生态基底好,森林覆盖率超过56.7%,是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神池县地处雁门关农牧带,耕地资源丰富,绿色发展潜力大;灵丘县紧邻首都经济圈,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依托特色农业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基础;兴县是峡谷带状城镇的典型代表,工业化水平高,经济条件好;曲沃县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拥有古晋国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人口集聚度高。

强化部门协同 加大资金和技术服务支持力度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有关院校密切合作,建立政府部门牵头、金融机构参与、技术力量保障、试点县具体落实的协同推进机制,推进试点工作开展。与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多次对接沟通,专题研究融资支持事宜,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各试点县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将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纳入“十四五”重点建设任务,积极推进落实。

  从2022年厅内经费中安排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试点项目建设。组织试点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国家开发银行和有关企业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分析项目运行、资金需求等情况,探索融资模式,提出“特许经营+成本补贴”融资模式和全要素统筹一体化模式。

  组织有关高校、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技术骨干,建立50余名专家组成的省级专家库,成立现场技术指导组,负责与试点县1对1 开展技术帮扶。组织专家赴试点县逐一开展实地调研指导,深入了解试点县绿色低碳建设相关工作基础,查找制约县城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任务、实施机制等建议,形成调研报告。组织编制《山西省绿色低碳县城建设规划编制指南》,从绿色低碳产业、县城生态安全格局等11个方面,明确了县城绿色低碳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

以县级为主体 加快推进试点项目实施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召开试点工作座谈会,国家、省、市、县四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和有关专家现场交流。召开工作部署暨培训会,对试点县分管县长、相关部门负责人讲解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各项要求,研究支持推动项目落地的具体措施。

  5个试点县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县城建设密度、强度、建筑高度控制的有关要求,制定相关规定,强化县城建设管控。沁源县明确县城五级开发强度分区,严格管控中高以上开发强度建设审批,高开发强度区主要提供集中居住功能,建筑高度控制在40米以下,容积率控制在1.8~2.0之间;中高开发强度区主要提供集中居住和高等级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功能,建筑高度控制在27米以下,容积率控制在1.5~1.8之间。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指导试点县认真梳理试点项目,按照“服务整体目标、充分整合资源、收益整体平衡”的原则逐项筛选,建立了首批试点项目库。5个试点县初步确定了49个实施项目,总投资约25.5亿元。兴县重点围绕旧区整治和新区建设,分期推动实施蔚汾河河道治理、市民健身广场建设等9个绿色基础设施类项目,着力打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县城环境,总投资约9亿元。神池县重点围绕脱贫县补齐设施短板,分期推动实施自来水厂及供水管网改造、森林公园建设等8个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类项目,持续完善县城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总投资约4亿元。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