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为彝族乡亲多做点事——扶贫干部陈雪峰的故事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20-07-08 10:33:52

  隆冬时节,农历新春。正在四川乐山老家过年的陈雪峰接到返岗通知后,放下电话便开始收拾行装,目的地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作为一名扶贫援彝干部,美姑县是陈雪峰近两年来驻扎的地方。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共交通停运,陈雪峰和分散在成都周边其他三位扶贫工作队的同事只得拼车前往。雨后的山路泥泞蜿蜒,山中雾气缭绕,鲜有用餐之地。十几个小时车程,他们就靠随身携带的泡面和干粮充饥。

  2018年,32岁的陈雪峰离开成都,远赴美姑县树窝乡斯一勒比村驻村扶贫。初到时正值雨季,年久失修的小桥被冲毁。从县里到村里,原本只要三个小时路程,陈雪峰一行人居然走了整整一天。

  高山四面巍峨,环绕着陈雪峰的驻地办公室。手机信号时有时无,环境脏乱、人畜混居的情况在这里很常见。彼时,树窝乡共有622户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16户,超过总户数1/3。

  尽管经济落后,但美姑县资源并不贫乏,不但玉米、竹笋等土特产量丰质优,2016年更是被评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80多只野生大熊猫在这里生活。人文方面,彝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98%,保留着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借助这些优势,陈雪峰四处“营销”,努力将资源整合成品牌。据树窝乡党委书记吉帕觉觉介绍,他们兴办了采石、食品等一系列实业,想方设法为当地居民创收。

  驻村期间,陈雪峰更新完善了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万余条资料,协助策划了十多项产业扶贫方案。四个月后,他被调至美姑县发改局重大项目办,负责推进7个乡镇、4949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这7个乡镇分布和人员居住极其分散。根据倒排计划,陈雪峰每天走访两三个村,每天一大早出发,同乡镇村干部实地勘察选址,挨家挨户做搬迁动员,宣传相关政策;晚上回来后,继续与设计、预算人员研究计划方案和项目投资。陈雪峰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充实时光,所负责31个安置点,他数不清到底走过多少遍。

  陈雪峰至今仍记得其中一户人家曾经的生活。户主带着五个小孩和年迈的母亲,土坯房里只有两张床,平日吃穿仅靠家里几亩地的土豆、玉米和政府救济。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只需要交1万元,他们就能分得一套120平方米的安全住房。但对于这家人而言,1万元便是天文数字。

  了解到情况后,陈雪峰和几位同事带着户主多次与村里沟通,最终确定由村里先行垫付。待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工后,由陈雪峰等人担保,介绍该户主到工地务工。这不仅解决了“1万元的问题”,还帮助这位户主为家里增收,转变了他的“等、靠、要”思想。

  全村惟一的小学,五名支教老师支撑着小小校园里仅有的四个班级。全校师生没有可靠的饮用水,更没有食堂。教室常年漏雨,地面长期泡水,体育设施对他们来说是奢望。有的孩子每天需要翻山越岭、步行两个半小时来上学,放学后再步行回家。

  每逢惦念起远在成都的亲人、尤其是刚满两岁的儿子时,陈雪峰也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村里孩子们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

  陈雪峰说,跟他们相比,自己的困难咬咬牙坚持一下,根本不算什么。他想尽最大所能,为乡亲们早日脱贫多做点事。

  美姑县正处于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收官阶段。陈雪峰仍然奔走在田间地头,来往于各家各户。东风吹来满眼绿色,巍巍大凉山,正孕育着无限生机。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0.07.08 龚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