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云南墨江一位农村危房改造基层参与者的感悟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20-07-22 09:53:58

  在住房安全有保障攻坚战中,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者全员出动、尽锐出战,积极响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号召,始终坚守“弘扬工匠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初心。

  爷爷住的是茅草房。我出生那年,爸爸盖了油毛毡房。后来,油毛毡房顶被大风吹走,家里借钱盖了土瓦房。当时,村里最好的房子是砖瓦房。在我视野范围内,最豪华的是学校里的平顶房。当时的我便立志好好读书,长大要当老师,住平顶房。

  大学毕业后,虽然很想从教,却被特招进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墨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刚毕业就能在县城工作是十分幸运的,毕竟好多人奋斗一辈子,也没离开乡镇。工作这几年来一直参与农村危房改造,我忍不住要向所有一线建设者致敬。

  家乡墨江县被称为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好客。由于交通不便,墨江县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始终没有摆脱贫穷的命运,世世代代与贫穷作斗争。尤其是住房问题,始终困扰着数以万计的农村贫困群众。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工作,一年至少要叫两次魂。”局长黄泓帆这样描述我们的工作。听起来有点土,但其实好懂,意思是让我们有心理准备,不要被突如其来的工作压力和艰巨任务“吓掉魂”。黄局长虽曾和大家表态,“加班是无能之举,要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却未成想在他任上,全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近5万户,其中拆除重建超过3万户。全局加班加点是常态,下乡更是家常便饭,工作难度和强度前所未有。好在局领导班子始终打头阵、带头冲。

  众人拾柴火焰高。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我们依靠并发动群众,坚信“没有群众参与和支持的项目是不可能完工的”。根据墨江县农村危房改造“人少、料缺、事杂、点多、面广、量大”的实际,我们面向贫困劳动力、农村建筑工匠、包组干部和村干部,组织多轮理论知识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技能提升培训,营造“全民皆兵”的危房改造氛围,提升了农村建筑工匠的专业素养,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增加了贫困劳动力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有时和同事一起帮乡亲们盖房子,看着手上的一砖一瓦最后变成漂亮的新房,全然顾不上满身的泥巴和满脸的汗水,心中的成就感瞬间爆棚。晚上,乡亲们为庆祝新居落成点起篝火。我们手拉手,载歌载舞,幸福满满。

  坦诚讲,在参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以前,我最爱下乡,乡间美景和山茅野菜让人留恋。后来一听说要下乡,我就有种“魂飞魄散”的感觉。首先,交通是困扰我们的最大因素。墨江县地处偏远山区,山高谷深,山区面积占比高达99.98%。不少路段坑洼泥泞、坎坷曲折,下乡入户有车未必可行,无车却万万不行。其次,入户频率高,强度极大。2019年,我服务于6镇51村307个寨子3569户,走村串户,跋山涉水,常常腰酸腿疼、精疲力竭。最后,下乡任务重,过程复杂。全县数以万计的农村危房同时改造,涉及危房等级认定、改造方案制定、技术指导、质量安全和进度控制、验收挂牌、档案管理、数据录入等多个环节。所有程序我们都要逐户落实、服务到家。

  说起来好笑。以前,我和同事下乡,特别害怕村里的“狗仔队”——常常一呼百应、狂吠不止,仅我所知因下乡被狗咬伤的就有三人。而现在,只要我们进了村子,它们就会友好地摇起尾巴。我们常来,它们和我们熟悉了,辨别出我们是好人、是朋友。

  面对前所未有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我们危改人从未退缩,却对家人怀有愧疚不安。2019年是我们工作任务最重、节奏最快的一年,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和地震恢复重建任务同时推进,其中,危房改造任务量达33961户。我被派驻联珠镇负责危房改造技术服务工作,白天在改造现场奔波,晚上写工作记录至深夜。那段时间,我每月平均用掉六支笔,但收入却不及从前。有时我会思考,自己这么做究竟图什么?思想即将动摇时,我想到了那些比我付出更多甚至不顾生命安危的同事们,和他们相比,我这点困难算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舍小家顾大家”,何况我是共产党员,关键时刻绝不能掉链子。

  “驻村两年,一样不突出,只有腰椎间盘突出。”我局派驻景星镇曼兰村的驻村工作组组长李伟在镇卫生院住院时打趣说。去年,他在帮助贫困户搬重物时,造成腰椎扭伤,留下后遗症,但至今仍坚守在驻村岗位上。为决战脱贫攻坚,我局共向帮扶的两个贫困村选派14名精锐干部驻村包组,他们像全县其他2000多名驻村包组干部一样,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贫困村民解难题化矛盾调纠纷,在驻村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和这样特别能战斗的同事一起摸爬滚打,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光荣。

  为了全县危房清零,我们牺牲了很多。但是,每逢看见乡亲们梦寐以求的平顶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我们内心又甚是欢喜。2014年,家住景星镇曼兰村更吾组的彭文良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首次入户时,只见他家的房子陈旧破烂、漏雨灌风,竹笆楼板摇摇欲坠。卧室潮湿黑暗,想上厕所只能跑到家旁边的树林里,离开时想找个像样的地方合影留念都没有。2017年,彭文良家按照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享受到4万元建房补助,盖起了抗震安居房,厕所、浴室等设施一应俱全。现在,我和包组干部特别喜欢到他家里住,不仅仅因为干净整洁,更因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与满足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是一个大家庭,要携手并进。在墨江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75%。我是直过民族拉祜族的后代,爷爷天生聋哑,奶奶在爸爸11岁时就去世了。小时候,我们住在半山腰上的油毛毡房里,最怕刮大风、下暴雨,房顶经常被冰雹砸破,甚至被大风吹跑。全家人在电闪雷鸣的漆黑雨夜寻找油毛毡房顶的经历刻骨铭心。如今,我的父母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子,我也在县城购买了120多平方米的新房。参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为更多乡亲改善居住条件,我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这一组看似枯燥的数字,却包含着危改人的汗水和辛劳,映衬着一张张贫困乡亲的笑脸——2014年以来,墨江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6629户,其中含墨江5.9级地震恢复重建民房建设项目19971户,累计补助151536.087万元,20多万名农村群众从中受益。今年5月,墨江县正式宣布脱贫摘帽,全县245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36万墨江儿女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迈入小康社会。

  在住房安全有保障攻坚战中,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者全员出动、尽锐出战,积极响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号召,始终坚守“弘扬工匠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初心。虽然吃过很多苦、受过太多累、有过不少委屈,但看到如今寨子里的农房旧貌换新颜,父老乡亲安居乐业,顿觉危改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0.07.22 杨改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