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为脱贫攻坚再增色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20-09-30 16:44:15

  数据显示,山东省济宁市去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5年前下降54.63%。作为主要患病人群,当地农村群众患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专家认为,这一变化与生活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关系密切。

  进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阶段,当地通过大力推进改厕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村困难群众生活质量,为下一阶段美丽村居建设做好铺垫。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完成农村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基础上,将农村改厕作为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的核心工作,连续三年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范围,基本建立起了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和资源化利用广域覆盖体系。在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牵头推动下,全市累计实施厕所改造103.3万户,约占全省改厕总量1/10,改厕覆盖率93.67%,位居全省前列。

  多维度推进 全域联动建设

  为统筹做好全市农村改厕工作,济宁市建立起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书记联动推进体系,整合多部门、多层级力量,上下一体,联动推进。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整合资源要素,同步推进乡镇和涉农街道厕所改造。

  当地创新实施工作模式:落实标准、采购、施工、验收“四个统一”;明确县级指挥部、镇级领导小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四支队伍”;实行技术培训、公开招标、周报告月通报、质量巡查制度“四项制度”;落实改厕户、施工单位、村委监理、镇街监理“四方签字”。

  持续开展改厕“回头看”:按照省里有关要求,组织各县市区开展排查整改工作,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抓好整改落实。同时,全域动员参与,广泛宣传引导,“心连心、面对面”为农户宣传讲解无害化卫生厕所使用方法,引导群众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多元化服务 全域联动管护

  济宁市研究制订了健全完善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实施方案,明确了有机构、有制度、有场所、有牌子、有车辆、有电话、有经费、有配件、有记录、有利用“十有”管护标准,提出了“一个系统、三个体系”的后续管护体系建设目标。以县域为单元,搭建农村改厕智能管护系统网络,连接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力量,推动管护资源全域优化、管护市场全域管理,探索建立三种管护模式。

  “合作社﹢农户模式”:金乡县通过政府适当补贴,利用现有合作社,建立起服务网点,负责改厕后的使用维护工作,节约了投资成本,实现了便捷服务。

  “专业化公司﹢农户模式”:任城区、邹城市、鱼台县在政府统一配置吸污车的基础上,依托现有环卫一体化运营单位,统一负责全县改厕后续管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政府主导﹢农户模式”:泗水县由政府出资建设粪污中转站,搭建维修清运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提升了农户体验。

  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已全部建成县级农村改厕智能管护系统,建成农村改厕服务站284个;配置吸污车1193辆,占全省总数的18.8%;配备兼职或专职抽粪员工1447人,占全省总数的17.4%,实现了厕所管护“不漏一户”。

  循环式处理 全域联动利用

  做好农村改厕工作,相应的技术支撑必不可少。为破解渣液处理难题、打通改厕“最后一公里”,济宁市结合现代生态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融合式推进渣液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发酵制肥制气、水肥一体、纳管直排”三种处理利用模式,做好农村改厕循环经济文章。

  金乡县、高新区利用现有有机肥厂,把改厕粪污、农作物秸秆等统一收集进行发酵处理,加工生产有机肥等产品;泗水县星村镇依托绿旭合作社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项目,利用粪污生产沼气,免费供村民使用,产生的沼液用于农田施肥。目前,全市已建成资源化利用项目20个,年处理能力80万吨。

  大力实施农业水肥一体化存储利用设施建设,通过将粪污集中收运至存储利用站,进行二次发酵,待出水液体达到国家相应标准后,采取水肥一体化的稀释灌溉模式,注入林田灌溉管网,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化肥使用量。目前,全市共建有存储利用设施111座,存储规模达2.4万立方米。今年年底前,全市每个乡镇(街道)将至少建设一座粪污存储中转利用设施,实现镇域全覆盖。

  当地将农村改厕渣液治理纳入《济宁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统筹布局推进,因地制宜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和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纳管直排。微山县昭阳街道爱湖村、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将农村改厕后粪污统一纳入污水处理设施,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今年年底前,济宁市将启动实施617个村庄的纳管建设。

  定制化设计 加快公厕改建

  为全面补齐农村“厕所革命”短板,济宁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质量、建管并重的原则,组织各县市区结合地方建筑特色,设计多套图纸,由各乡镇(街道)根据生活环境及村民接受程度,自由选择公厕样式,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各乡镇(街道)统一施工,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将新建公厕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或自建水泵,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水。公厕建成验收后,同步建立保洁、维护制度,确保公厕建得好、用得住。同时,积极推广装配式等节能减排新技术,任城区与企业合作,采用具有保温隔热、节能环保等优势的装配式公厕,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又确保了工程质量。济宁市300户以上的自然村有2228个,占全省农村公厕改建任务的11.23%,已累计完成改建2037座。其中,2020年农村公厕改建任务1436座,计划投资超过2.2亿元,目前,已经顺利竣工1407座,竣工率达97.98%。

  济宁市在推进过程中,按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不断提升农村改厕后续管护能力,有力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积极贡献了“济宁力量”。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0.09.30 王强 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