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龙村脱贫奔小康
——广西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素描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20-12-10 10:19:35

  “痛风好点了,可以干活了。”

  张铧天琢磨着把房前屋后的建筑垃圾清理干净。住进了由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兜底保障性质的新房,他内心不禁感慨:“干净卫生又舒适,现在住得太好了。”

  45岁的张铧天至今单身。这间建筑面积60平方米的新房里,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一应俱全,采光极好。就在几个月前,张铧天还住在人畜混居的木瓦房里——下面一米多高的空间里养牲畜,上面搭了木板供人居住。木瓦房窗户很小,室内不通风,常年充斥着牲畜粪便的味道。

  张铧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新甲乡仁龙村布密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村里最后一批脱贫的农户之一。“2016年以前,全屯32户住的都是土坯房、木瓦房。”仁龙村村委会主任梁俊说,除了布密屯,其余7个屯情况相似。

  张铧天年近半百,常年在家务农,一年到头收入只有1000多元。“买不起油,有时几个月不吃一次肉。”张铧天说自己痛风已有十年,很少走出村庄。

  不到仁龙村走一遭,很难想象这里会如此贫穷,很难理解为何这里的人们安于现状而不与贫困斗争。

  在仁龙村,满眼石山,沟壑遍布,阻隔了村子与外界通联。仁龙村距靖西市不过17公里,但全村只有村委会所在的屯在公路旁,其余各屯全靠一条只能单人通行的羊肠小道与外部相连。布密屯距村委会只有3公里,却需要翻山越岭两个小时才能到达。

  山坳间的平地,就是人们聚居的村落。但凡有一点空地,早已被开垦种植。仁龙村人均土地不足0.4亩,贫瘠低产,锄头挖下去全是石头。正常情况下,种植玉米每亩地至少可以收成300公斤,这里只有50公斤。没有路,运输只能靠人挑马驮。交通不便千百年来禁锢着仁龙村群众的经济和思想。不通公路,再美味的鸡鸭都运不出去,再鲜甜的果子也只能烂在地里。很多村民甚至一辈子也没出过几次村。

  仁龙村是深度贫困村,也是广西大石山区贫困村的典型。据梁俊介绍,2014年年底,仁龙村共有村民2718人,其中贫困人口868人,贫困发生率超过30%。

  巨变源于2016年。国家加大了脱贫攻坚推进力度,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力帮扶都在持续加码。那年年底,广西建工集团作为仁龙村后援单位,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和3名驻村工作队员驻扎仁龙,开始定点帮扶。

  在杨杰带领下,村“两委”积极争取项目。没有道路,那就修路;不通自来水,那就建水柜;人畜混居,那就改造……4年多时间里,仁龙村处处发生着巨变。65户人家进行了危房改造,8个屯全部通了水泥硬化路和自来水设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道路通,信号通,思想也通。过去几个没有手机信号的村屯都建设了基站,不仅通话没了问题,宽带也畅通了,千百年来被封闭在大山深处的群众,陆陆续续外出务工。几年来,仁龙村外出务工人员超过400人,人均年收入有了明显增长,从2015年年底的5000元增长到如今的8500元。

  成绩来之不易。为了帮助村民尽早脱贫,驻村两年来,杨杰白天入户,晚上整理材料,每天工作时间常常超过13个小时。家中虽有牵挂,但他周末很少回城看望。今年,村里最后两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杨杰几乎天天驻守在施工现场,盯进度、帮干活。

  基础设施有了,农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关键还得靠产业发展。

  靠山吃山。经过多次商议,广西建工集团援助仁龙村15万元,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杨杰带领村民在石山脚下建起土鸡养殖场。2019年,养殖场出栏土鸡2500只,净利润超过3万元。今年,养殖场继续投放2000只瑶山土鸡苗,预计年末出栏。过去一穷二白的村集体经济,终于有了起色。

  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合龙屯村民李健去年刚刚脱贫,看到土鸡养殖场有效益,便找到杨杰商量如何参与。考虑到土鸡养殖投入大,在杨杰的建议下,李健和镇上的企业合作,一年养两批,每批养殖1500只,年收入达到6万元。

  这几天,李健的土鸡出栏了,养殖场开始消杀。他又一次找到杨杰,希望申请小额信贷,用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贫困户一起致富,“有了水,通了路,才养得了鸡。过去,这些想都不用想!”

  也有村民发展种植业。贫瘠的土地虽然没有办法种粮食,但可以种中草药。韦文家的3亩地全部种上了山豆根。行情好时,一亩地挣三四万元不成问题。

  走过仁龙村的几个屯,道路干干净净。几个村民在村口坐着聊天,剥开的橘子皮都被统一丢到垃圾点。

  “农民也想要好环境、过好日子嘛。”梁俊说,乡村环境变好了,村民的观念自然发生转变。这几年,仁龙村先后修建了6个文化室、5个篮球场。每逢夜晚,村民或者打球、或者跳舞,生活越来越丰富。

  这几天,仁龙村正在安装太阳能路灯。走夜路的村民,从此不再怕黑。刚刚脱贫的仁龙村,前进的道路也会越来越光明。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0.12.10 陈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