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武定:以“金融扶贫”促危房改造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20-12-23 09:56:18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有着令人向往的秀美山川。在这里,汉、彝、傈僳、苗等各民族互相融合,构成了底蕴深厚的罗婺文化。

  武定县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在这里,山区面积占比高达97%,少数民族人口占比55%,贫困人口占比32.64%。

  近年来,武定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勠力同心、响鼓重锤、尽锐出战,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2014年至今,全县累计减贫24926户98514人,116个贫困行政村陆续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38.7%降至1.25%,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8.23%的成绩,完成了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

  在武定县,苗族村寨大多建设年代久远,危房存量大。由于农村危房改造存在农户自建能力弱、资金筹措难、房屋基础条件差、改造成本高等问题,加之县级财力较弱、资金缺口较大,危房改造工作一直被严重制约。

  从1999年开始,武定县引进了金融机构力量,助力扶贫工作开展。在全县奋力冲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招商银行在该县设立了扶贫基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帮助当地解决了1334户苗族群众危房改造和4个贫困苗族村寨的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云南省首例“金融扶贫”创新项目。如今,武定县特别是部分苗族村寨基础设施短板得到了补齐,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当地群众住上了“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好房子,打造了美丽乡村样板,为未来乡村振兴作了重要铺垫。

扶贫有创新 资金解困难

  以“县级申请、招行出资、贷款形式、有偿使用、资金周转”为原则,招商银行出资3000万元设立的扶贫基金,既满足了出资人的要求,也解决了脱贫攻坚中的实际困难。资金及项目管理呈现多个亮点,体现了扶贫工作中的金融智慧和温暖情怀。

  创新资金组合方式。招商银行和武定县人民政府签订相关协议,资金直接转入专项扶贫账户,资金归武定县人民政府使用。按照出资人要求,武定县人民政府签发委托书,委托武定县惠武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代表政府管理这笔资金。后者以土地增减挂钩出让收入提供信用担保,减轻政府负担。

  创新资金期限模式。3000万元资金使用期限为10年。到期后,按照招商银行审批制度,可申请继续长期留用本地帮扶工作,实现循环使用。

  创新资金管理模式。资金通过分段、分期计算资金成本的“类贷款”方式管理,即第1年至第5年无偿使用,第6年至第10年按央行发布贷款基准利率的50%收取利息,尽可能减少地方政府付息压力,且当年利息收入再次在武定县周转,用于扶贫支出。

  创新资金投向方式。针对武定县深度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数量较多的实情,资金主要用于山区苗族聚居区厕所、垃圾处理池建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后期补短板等内容,真正体现党委、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于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的关怀,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巩固脱贫成果。

抓危房改造 重示范引领

  武定县以危房改造为重点,在招商银行“金融扶贫”的创新帮扶下,提高了基础设施特别薄弱的村落危房改造补助标准,解决了狮山镇、猫街镇、白路镇、高桥镇70个村1334户贫困户3933人的危房改造困难,实现了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基本目标,并在主体结构安全稳固的基础上,提升了整体居住水平。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示范样板,武定县聚焦狮山镇梁子头村、猫街镇帽河山村、白路镇大窝塘村、高桥镇山里果村,将这4个基础设施特别薄弱的苗族村寨打造成为农村危房改造示范村,每个示范村补助50万元,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改变“垃圾遍地跑、厕所无处找”的现状,建设公共厕所和垃圾池,让最影响人居环境的“两污”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使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民族传统文化和农余生活更加丰富,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打造具有苗族特色、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0.12.23 贺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