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农村危房无 群众幸福足

重庆铜梁:农村危房无 群众幸福足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21-01-13 10:14:19

  1月7日,重庆市铜梁区二坪镇狮子村五社,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王兴友正在家中打扫卫生。

  “政府补助我改造房子,住起来踏实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干部!”王兴友指着新建的房子高兴地说,“我要把里里外外都收拾干净,不仅要安全,更要舒心。”

  2017年至2019年,铜梁区不断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在实现全区44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的基础上,还完成了3289户其他重点对象的危房改造工作,让他们住上了安居房、放心房。2020年,铜梁区再次启动一般农户的危房改造和拆除工作。

  “一般农户的危房改造,更像是全区‘自加压力’实施的又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举措。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共计筹资1.2亿元,为农村住房安全上了一道保险,让农村群众都能住上‘放心房’。”铜梁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人说。铜梁区地处渝西,有16万农户。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户纷纷举家外出务工,不少老屋因无人居住,渐渐破旧直至倒塌。

  从2011年开始,铜梁区着手对两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的危房实施改造,保障其居住安全。但同时,全区一般农户的危房也随处可见,既存在居住安全隐患,又极大地影响了村容村貌。

  为了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20年以来,铜梁区委、区政府决定自加压力、自筹资金,严格按照“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标准,以全覆盖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为切入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迈出通往乡村振兴的第一步,让广大农村群众住得安全、住得舒心,生活更有品位,幸福更有质感。

  “在实施一般农户危房改造的过程中,镇村社通过拉网式摸排,全面掌握第一手情况,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全覆盖逐户鉴定。根据危房等级情况,对全区33718户一般农户的危房按照‘拆除、封存、改造、复垦’进行分类处置,其中拆除8454户、改造3598户。”铜梁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村镇建设科负责人表示。在危房改造工作中,铜梁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挂图作战、打表推进,坚持天天报进度、周周有调度,确保工作忙而不乱、紧而有序。该委还联合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督导组,不定期开展督导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住房安全保障分指挥部”研究解决。后者采取从高到低排名的方式,每周通报各镇街完成情况,倒逼后进镇街加快进度,营造“追赶”氛围,极大地调动了镇街工作的积极性。让群众自愿拆除危房,在农村并非易事。铜梁区创新措施,采取“固化证据、保留权益”的做法,由镇街组织,对户主住房的位置、朝向、相邻关系、建筑用地和面积、建筑层高、建筑结构等信息,通过拍照固化证据。户主先行拆除现有危房,以后继续享受农房审批政策或在征地拆迁时按当时政策享受补偿安置,切实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快速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目的。

  据介绍,铜梁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还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设计了5套建筑面积不等的改造户型图供农户选择,既保证工程质量,又尊重群众意愿,让新农房既好看又好用。

  在巴川街道玉皇村困难群众罗泽荣的新家房梁上,悬挂的“共产党万岁”大红标语格外醒目。罗泽荣是一名低保人员,原本无力改造年久失修的房子。后来,他家享受到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盖起了新房。建好后,罗泽荣写下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不但要让困难群众“住有安居”,还要向“住有美居”转变。铜梁区把农村危房改造与人居环境整治进行有机结合,在新建和改造危房的同时,通过积分制度,激励贫困户改厕所、改禽圈、改柴棚,在庭院栽花种草,让居住环境变得更舒心、更美丽。

  土桥镇六赢村四社低保户苟光明、刘云辉夫妇年老多病,家中缺少劳动力,经济收入低,无力改造住房。去年,他家实施了危房改造,搬进了60平方米的新居,用上了自来水和卫生厕所。水泥公路从他家门口经过,村里还帮助硬化了20多平方米的地坝。住进新房的苟光明夫妇极大地提升了生活自信,主动加入环境整治活动中,不但把房间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还栽种了花草果树,让小院环境更加宜居,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目前,由5个镇街24个村组成的西郊示范片已广泛发动群众,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推动危旧房改造,一年时间里已经改造近1800户,通过“挣积分换奖品”制度,明显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治理的积极性,创建美丽庭院322个,打造花草竹树相伴的乡村绿道60公里,并且建立起从乡村规划、设计直至建设、管理的一整套制度,让农户家中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形成了当地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生动局面。一批精品农家乐、原乡民宿应运而生,旅游观光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1.01.13 赵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