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真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小记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21-02-03 09:57:03

拆危房住新家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属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开始之前,大部分乡镇、村落受交通区位、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和其他因素影响,农村困难群众大多居住在危旧的土坯房里。安居乐业是这些百姓一直追求的梦想。

  “党的政策这么好,拆了老房建新房,还配齐厨房、厕所,每个房间都配好新被褥、新席子。现在住上新房子,我们蛮好蛮开心。”2018年7月底,刘惠英带着家人搬进了新建的红砖房里,满脸笑容地说。

  刘惠英家住唐江镇坳里村,家里三代同堂,上有60多岁的母亲,下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儿女,夫妻俩本分老实、乐于助人,组成了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走进刘惠英的新家,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家具属于“新旧搭配”式——客厅里的餐桌、冰箱是从老房子里搬来的;厨房里的橱柜是新安装的;卧室里的床虽然是旧式的,却铺上了新被褥。与刘惠英一家交谈时,每个人都露出了开心幸福的笑容,家里一派热闹温馨的场景。

  但2018年以前,刘惠英家的房子还是一番破烂不堪的样子。当时,全家七口人住在两间建成已经几十年的土坯房里,“建新房、搬新家”一直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原来的土坯房光线昏暗、地面潮湿、屋顶漏水,在厨房里做饭烧菜都看不清锅底,经常被油烟呛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刘惠英说。

  在脱贫攻坚中,刘惠英一家被南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D级危房改造对象,政府补助2.2万元,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资助一部分,自筹一部分,在原来老房子的地基上,盖起了建筑面积90多平方米的新房。刘惠英感到非常满意:“多亏有党的好政策,我们盖了新的红砖房,政府又补助了我们那么多钱,负担大大减轻了。”

  住进新房后,刘惠英一家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现在,夫妻俩外出务工有了可观的收入,孩子通过教育帮扶政策减免了学费,医疗补助政策也及时到了位,家庭经济压力进一步减轻,让他们觉得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如今,刘惠英对于未来生活有了更美好的憧憬,脸上常常洋溢着真诚开心的微笑,“马上就要过年了。在新房子里过春节,小孩子闹着要买糖果、买漂亮衣服、买烟花爆竹,我们要好好庆祝一下。”

“暖心楼”安居梦

  “我是贫困户,以前的房子很破旧,刮风下雨都怕会塌。村里知道我这个情况后,帮我盖好了新的保障房,有厨房有卫生间,有床有灶,搬进去就可以住,不用我们花一分钱。政府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感谢党,感谢政府!”南康区大坪乡上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吉权一家喜迁新建的农村保障房后如是说。

  刘吉权与妻子原来居住在上世纪80年代盖的土坯房里,常年透风漏雨、地面潮湿、光线极差,居住环境极其恶劣。刘吉权已年过六旬,两口子都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常年吃药,劳动能力较差,只能靠妻子打零工贴补一点家用,经济负担很重,自建房屋十分困难。

  和刘吉权一样,南康区一部分无劳动能力、无经济能力的危房户或无房户,都被政府列为需要兜底解决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特困人群。

  为解决好这部分特困人群的住房安全问题,南康区统筹各类资金,大力实施农村保障房建设,统一规划建设了1397套农村保障房,安置特困群众中的无房户和危房户,并把农村保障房做成“交钥匙”工程,让特困人群“拎包入住”。

  初冬时节,暖阳高照,麻双乡坝孜村的农村保障房集中安置点有个好听的名字——“暖心楼”。站在院内,清风拂面,地面干净整洁。政府援建的健身场地上,几位村民正在锻炼。低保户罗淑英坐在农村保障房前,和邻居自在地拉着家常。回忆起居住土坯房的情景,她仍心有余悸。那座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一直是常态。她晚上害怕房屋会倒塌,总是吓得睡不着觉。

  罗淑英年近耄耋,早年丧偶,两个女儿均已外嫁。她独自在家务农,收入低,没有经济能力建房。2016年12月,在政府的帮助下,罗淑英住进了“暖心楼”。

  “自己做梦也没想到,可以住进这么安全、环境又好、设施齐全的房子,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罗淑英感慨万千。

  自2016年以来,南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扶贫、财政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统筹安排各级资金2.4亿元,按照“应改尽改,应保尽保”的原则,通过拆旧建新、维修加固、农村保障房建设、统建代建、闲置房屋置换等方式,消灭了5522户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隐患,完成了2.3万户房屋安全等级鉴定,解决了1.6万人“最危险住房、最困难群众”的住有所居问题。2020年,全区农村危房户实现全面“清零”,高标准完成了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任务。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1.02.03 温圣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