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廊房”焕发新活力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侧记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2-09-06 16:25:45

  “许多游客并不是奔着大盘鸡、烤羊排来的,就想来住一住我们家的‘拔廊房’,古色古香、土头土脑,乡土气息浓。大热天不用空调就很凉爽,还见不着蚊虫。”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以下简称“木垒县”)西吉尔镇水磨沟村,“开门红”农家客栈55岁的主人李吉云一边忙着招待客人,一边和记者聊着天。

  被村民视为宝物的“拔廊房”是木垒县乡村民居的传世之作。何谓“拔廊房”?回溯至清末民初,从中原迁居到木垒县定居的人们发现这里雨水多,原来房子的土墙很容易被雨水冲刷,木门和窗棂就会腐朽。为保护门窗,一些能工巧匠将房屋廊檐向外延伸,就像把原来的廊檐朝外拔出一截,改造后的房子由此称为“拔廊房”。

  “拔廊房”最显著的特征是房屋廊檐向外延伸了1.5米左右,屋檐装有雕花檐板,以木为梁和柱,以瓦或干草为盖,所有的梁、柱、椽咬合处均采用榫卯结构。“拔廊房”一般为单层,建筑布局形式有“一”字形、“L”字形和“U”字形等,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夯土、土坯砖和瓦,为围合式的封闭院落。全框架木结构的“拔廊房”美观大气、结实耐用、冬暖夏凉,遮阳挡雨的建筑风格很受百姓欢迎,因此得以流传至今,并逐渐成为北疆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

  木垒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王英豪告诉记者,近年来,木垒县不断加大对以“拔廊房”为显著特征的传统村落保护力度。2014年至2015年,该县照壁山乡河坝沿村、西吉尔镇水磨沟村、英格堡乡月亮地村等7个以“拔廊房”为传统建筑特色的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2年,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组织专家评审,综合考虑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地方差异,木垒县成为新疆首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随着全域旅游不断发展,私搭乱建、材料多样、色调杂乱、风貌各异等破坏历史传统建筑文化风貌的现象普遍存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尤为迫切。为依法保护木垒县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风貌、保持和延续地域特色并留住乡愁,2019年10月,木垒县人大制定颁布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对极具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和“拔廊房”民居作出具体的保护规定: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和构筑物应符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色调、体量、高度、材质、风格等应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相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自治县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指导下,会同村民委员会对传统村落的“拔廊房”和古井、城墙、碉堡、石桩等历史遗迹进行普查、形成名录,挖掘其历史故事,并设立标志牌加以保护。

  “即使是我们自己家的房子也不能想修就修,更不能想拆就拆。”水磨沟村文军客栈女主人武宗梅告诉记者,为扩大民宿经营规模,她家对原来的“拔廊房”进行了整修和扩建,不仅要逐级审批,还必须请经过培训的工匠进行施工,“修旧如旧,确保老房子有老味道。”

  2020年12月,木垒县编制完成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2020~2035)》,目前正在积极加快推进编制《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木垒县始终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及时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并对所有传统村落进行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确保有序建设、活化利用。

  王英豪介绍说,2020年木垒县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上级部门要求,对全县7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徽志、主题词、村落名称等信息进行确定,制作了统一样式的标志牌悬挂展示。县人民政府累计投资2643万元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修复改造,对630户“拔廊房”民居分等级进行挂牌保护。

  辽阔麦田、依山傍水、“拔廊房”是木垒县传统村落的共同特点。远方高山皑皑白雪,近处麦浪金黄,登高望远,仿佛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张贴在山坡上,一派田园好风光。近年来,木垒县将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改善村民生活及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积极推进传统村落升级,依托传统村落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等,加大保护并利用传统村落,打造具有浓厚乡土文化传承且古朴典雅的村庄景区。

  走进月亮地村“望舒园”民宿客栈,院内花草繁茂、清香四溢。最惹人注目的当然还是修葺一新的“拔廊房”,金黄色的匝梁、廊椽、柱子以及土黄色的墙面、青灰色的屋顶,使整个客栈显得既现代又古朴、既大气又精致,已经成为月亮地村网红“打卡地”之一。

  “我们客栈集书屋、茶室、民宿、餐饮为一体,更看重的是游客的文化需求和多重体验。”客栈主人刘淑琴告诉记者,半个月内的客栈客房已经预订一空。

  月亮地村党支部书记闫向福介绍说,2016年木垒县投入3000多万元,整村推进月亮地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每户补贴6万元,全村144户村民家的传统“拔廊房”民居都得到了修缮,形成了“古色古香古风韵、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传统特色村落。村里还建起了大戏台,组建了不同风格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美食节、花灯节、书画展、灯光秀、烟火节、丰收节……各种富有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活动接二连三,游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村民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

  “原先不起眼的‘拔廊房’经过保护和开发,现在焕发了新活力,成为我们村民的摇钱树、乡村振兴的顶梁柱。”闫向福乐呵呵地说。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2.09.02 记者 龚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