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东坡故里”的悉心守护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3-12-11 14:54:17

  漫步四川省眉山市,随处可见东坡元素——以三苏字号命名的学校、街巷、公园,大小街巷中售卖东坡肘子的饭馆,留有苏轼足迹的历史古迹。三苏祠、蟆颐观、苏氏墓地(短松冈)、中岩唤鱼池、连鳌山,一个个与苏轼有关的文化遗存,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串联起眉山的历史文脉。

  坤维上腴,岷峨奥区。眉山是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千古大文豪苏东坡的出生地、成长地、成才地,是东坡文化走向全国影响世界的发轫地,是著名的“千载诗书城”。眉山建制历史悠久,出土文物几乎涵盖整个人类文明史,拥有20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5片历史文化街区(2片待公布)、295处历史建筑、47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近年来,随着眉山市古城保护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从宋朝绵延至今的历史文化鲜活起来,与城市发展相映相融。

街区实景:游人如织,展宋风古韵

  冬日暖阳下,纱縠行老街旁,82岁的张爷爷正和老邻居们围坐在银杏树下打扑克牌。在他的印象中,这片街区几经修缮提升,整体风貌和格局和小时候差不多。据考证,形同北宋时期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居住时的街区整体格局。

  纱縠行老街一路向南,一栋古宅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这里名为三苏祠,原是苏家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在原址重建。在历代的接力维护下,时移世易,宋风犹存,风华依旧。当年,一代贤母程夫人在纱縠行老街故宅勉夫教子、纺纱营生、勤俭持家,正是这位传奇女性,撑起了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千年奇迹。

  上午9点,三苏祠迎来了第一波游客高峰。黄荆树旁,前来研学的学生围成圈,听讲解员讲述着苏氏一门的家风家教故事。一旁的古井前,李坪正带着孩子在井水里洗手,沾沾文气。

  和许多的眉山市民一样,三苏祠留下了李坪从童年到为人之父的美好回忆。老宅里那棵苏轼种下的荔枝树更是见证了千年流光的记忆。从在枯树下玩耍,到观赏古树制成的根雕,再到原址重栽的荔枝树日渐繁茂、硕果累累,李坪亲眼见证了三苏祠的今昔。

  随着东坡文化热潮再起,三苏祠游客量持续增长。单日仅学生就超过1000名,节日期间更是一天上万人。2013年,受“4·20”地震影响,三苏祠闭馆实施灾后抢救性保护工程,对古建、园林、桥梁、山体、水系、展陈以及消防、安防设施等进行全面修缮,2016年4月重新对外开放。而今,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保护提升工作提上日程。当地政府始终践行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底线思维,用心用情呵护着这颗“千年流光的明珠”。

  “保护古城格局、街巷原貌,保护利用三苏祠,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是世世代代眉山人的殷殷使命。”眉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道出了眉山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

  走出市区,沿岷江南行,一处幽静的山谷里同样游人如织。“这里是苏轼和王弗定情的地方。”青神县中岩寺唤鱼池边,李阿姨正向游人讲述“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李阿姨就住在附近,闲时便会来山上走走。她说,和几年前相比,这里变化很大,看着家乡越变越好,她便自发当起了东坡文化的宣传者,为眉山建设出一份力。

  “打造情侣路,建设萤火虫基地……结合‘东坡初恋地’的名号,中岩寺周边增加了浪漫元素,吸引年轻人前来。”青神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0年,在保护为先的前提下,中岩寺一带进行了提档升级,升级了绿化,新建了游览步道、观景平台、休憩廊道,新增了停车位、路灯、座椅,对周边通信线路实行下地埋设。“环境升级,游客越来越多,各地东坡迷都慕名来到‘苏东坡初恋的地方’……”上述负责人说。

保护成效:共建共享,还历史风貌

  在“千载诗书城”城市特质的传承发展中,眉山市东坡文化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加入了历史文化守护的行列,陶宗勤便是其中代表。

  富牛镇短松冈里,寒风瑟瑟,松涛浮动,陶宗勤穿着厚棉服、拿着大扫帚,沿石阶而下,清扫着地面。“我出生在短松冈旁,对这里感情很深。”1986年,这里翻建了苏洵和程夫人的合葬墓、王弗墓,新修了苏轼、苏辙纪念墓,形成了苏洵家族墓地,陶宗勤便自发来此守墓。他说,每当踏进这片土地,儿时的回忆便浮现眼前:“小时候母亲牵着我来墓地玩耍,指着碑文教我认字。”

  2017年,政府建起短松冈围墙、牌坊,征用了墓地核心及周边117亩土地,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实施法定保护。富牛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近几年,政府又种植了3000余株松树,苏轼笔下“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的景象逐渐重现。

  历史悠久的另一面是“年轻”。2000年眉山撤地设市,是四川省最晚建成的地级市。20多年间,眉州城的建设者换了一批批,但建市之初确定的“深挖三苏文化资源,走文化立市之路”的方针始终没有改变。依托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保护实践,市民不仅成为文化遗存保护的主人,还成为人居和谐的受益者。

  永寿镇罗平古镇郭氏铁匠铺里,郭建华正捶打着通红的铁坯,火花四溅。一侧墙壁上挂着的几幅摄影作品,让古朴的铁匠铺多了几分现代艺术气息。郭建华说,3年前,政府决心实施古镇改造提升,环境越来越美,人气也旺了起来,铁匠铺渐渐变成了小有名气的打卡点,时常会迎来摄影团队前来采风,他的传统手工农具销量越来越紧俏。

  铁匠铺门前,“正街53号”的门牌上还挂了一块“眉山市历史建筑”的铁牌。在古镇里,这样被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有20余处。永寿镇相关负责人说,随着乡民外出务工,古镇“空心化”愈加显现,空置的古宅日渐衰败。为了留住“乡愁”,他们通过政府引导居民用房屋经营权参与民居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方式,开展街区保护更新,受到居民的积极支持,日渐衰败的老建筑重焕新生,老街活力迅速恢复。

  踏着黄码石板,触摸百年古树,穿过古镇巷落走至江畔,一排豆花饭店沿江排开,香味四溢。下午时分,依旧有不少食客在品尝美味,其中不少还是从周边城市远道而来的。牟老先生是当年岷江拉纤船夫,今天和老伴算是故地重游,他有些激动地回忆说:“60多年前这里相当热闹,我们拉船的都要在这里停靠休息……今天专门来给‘村史馆’送自己做的小工艺品。”

  社区王书记介绍说,罗平古镇渐进实施改造开始后,高涨的人气让外出务工的乡民看到商机,纷纷返乡开店创业。豆花店越开越多,剩余个别居民在我们引导支持下自掏腰包都要积极修缮房屋。“看着保护工作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我们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社区王书记说。

传承发展:保护实践,提城市品质

  在城市新中心,历史上商贾繁荣的太和古镇,曾是“日吞千担货、福禄万家人”的小香港,是眉山城市之源。随着码头功能的削弱,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镇人口逐渐迁出,人气不再、街区冷清、建筑破损。去年,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项目启动,一年过去,街巷两侧的房屋修缮初具规模,街巷风貌恢复,道路管网和景观工程加紧实施,老镇即将迎来昔日繁华热闹。

  在太和老镇,工人们正精细开展建筑修缮收尾工作。眉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坚持谋定而动,务必要保护好修缮好太和老镇。按照街区保护最新理念,面上保护街区川西宋式明清古建筑群,纵向保护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有价值的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横向以院落为单元,分4类措施开展保护整治,对原有的51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加以修缮,对187处传统风貌建筑实行保留改造,同时织补更新了29处房屋。

  在修缮建筑中,建筑结构和构件以及历史信息元素也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下来,修缮中沿用了具有川西特色的竹编泥墙等民居建筑手工工艺。反复研究设计颇费心血。立足街区全时空、全要素保护,吸引居民回流、特色产业回归,引入本地特色的商铺,更多展示地方非遗文化、文创业态,织补公共空间、融入当代生活。

  湖滨路上,东坡步道新开放的路段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开放式家风家教主题教育基地,吸引了不少市民。走进基地里的修身堂家风家教馆,可以观看卡通的苏轼故事,通过数字地图了解苏轼的人生轨迹,还可以在古诗词与成语间学习苏氏一门的家风家教。

  此外,近些年,眉山市还陆续打造了苏洵公园、苏母公园、苏轼公园、苏辙公园四大主题公园,园内的雕塑小品生动地再现了人物形象,讲述着苏家故事,既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又展示了“三苏文化”,增添了城市底蕴。

  在眉山市,持续推进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让这座城市底蕴更加深厚,更加充满生气与希望。

  距离三苏祠约500米的眉州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考古现场,对照着宋朝时期的地图,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发掘出眉州文庙等眉州古城对应建筑基址群,古城墙遗址不断延伸,汉、唐时期青砖层层叠加的古墙大体量呈现,一侧清晰分布着一条宋代青石路面,眉州古城历史信息不断展现。

  “加大考古力度,保护修缮眉州古城墙,依托保护展示古城遗址遗迹,建设眉州古城墙遗址公园,为市民们打造出一个集休闲娱乐和文化保护传承相融合的全新公共服务空间,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展望未来的保护工作,眉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激情满怀。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3.12.11 记者 杨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