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节烈诗 山水田园画

——江西九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二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4-04-01 15:10:41

岳飞与九江——湓浦庐山几度秋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丁宁寄语东林老,莲社从此著力修。”这是民族英雄、南宋名将岳飞(1103年~1142年)在绍兴十年(1140年)时写给江州东林寺好友慧海法师的诗——《寄浮图慧海》,湓浦即指九江。此作虽不像《满江红》一样天下皆知,但也写得慷慨壮烈,同时流露出功成身退之意,暗寓些许无奈。

  岳飞19岁从军,历迁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进至枢密副使,为保卫南宋半壁江山、进而收复中原立下赫赫战功,曾得过宋高宗所赐“精忠岳飞”锦旗。岳飞在绍兴二年至四年(1132年~1134年)驻军江州,与九江结下不解之缘。2002年9月,庐山西麓石门涧景区发现镌有“岳氏名园”“漱石”“枕流”“牡丹亭”“石门蒙井”等石刻。专家考证此处正是岳飞生前所建家园遗址。2004年12月,“岳氏名园旧址”被九江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九江的匡庐与大江之间曾多次留下岳飞的行踪,他在这里有过欢畅和快乐,有过沉吟和痛苦。1135年5月,岳飞从江州渡江北伐平定金朝傀儡政权伪齐,1136年年初准备直捣中原,不料70多岁的岳母姚太夫人却于三月病逝于军中。岳母的高尚品行历来为后世所传颂,她曾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如何安葬母亲?岳飞想到了庐山,他要让母亲的忠魂与青山共存。墓地选在庐山西北麓的株岭山,民间形容此处地势为“卧虎舐尾”。因战事紧急,岳飞不能行“守丧三年”之制,只得让已迁居山上的妻子代为行孝,亲率岳家军进驻襄阳。

  1136年秋,正当岳家军长驱直入收复失地时,宋高宗却要他班师回朝。1137年春,岳飞北伐的爱国热忱再因秦桧等奸臣谗言而受阻,失望之余回庐山为母亲守丧。一曲《小重山》颇能道出他当时心境:“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不久,朝廷又敦请岳飞复出还军鄂州。1140年,岳家军收复中原节节胜利,赵构、秦桧等投降派却以十二道金牌令岳飞退兵。1141年8月,岳飞又一次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江州家中。然而,宋高宗和秦桧并不放心,当年10月强召岳飞入京,投入大理寺严刑拷打,11月初宋金“绍兴和议”达成。1142年除夕,岳飞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岳飞至死的供状只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彭蠡呜咽,万花纷谢;香炉雾迷,流泉溅泪——庐山,永失忠良赤子!然而,岳飞一生为祖国安定、统一而征战的高大形象,却像五老峰一样,直插云天;他御强敌、反投降的民族气节,却像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一样,万古流芳!

天日昭昭——青山有幸埋忠骨

  “鞠育劬劳,励子从戎尊懿范;躬行慈教,尽忠报国仰干城。”这副楹联刻在九江岳母祠的院门两侧。秦桧、秦桧妻王氏、张俊、王俊、万俟卨五人的铁像跪在门前的院子里。

  此情此景,让记者不禁想起史上另一副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谁把国家、人民和正义放在心上,人民就会把他们高高举起!

  岳母祠依株岭岳母墓而建,最早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后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1996年,在岳母逝世860年之际,九江征地30余亩,在墓地原祠基础上,修复原有建筑,按“贤母”主题构建纪念场馆,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舒同题写仪门匾额“一代贤母”。祠内岳母塑像上方悬挂“母仪万世”牌匾,四周陈列“千古母范”“伟大的母亲”“母教传千古,美德励后人”等题字。祠门楹联写道:“精忠报国惊寰宇,点点背花,依稀宋史纵横,斑斑犹渍英雄血;贤母义方树懿模,煌煌彤管,弈叶江州形胜,赫赫长留姓氏香。”

  在岳母祠附属建筑孝庐,陈列展示着岳飞的生平事迹,庐门也有一副楹联:“母真巾帼完人,今古宜哉第一;子誓河山还我,忠孝允矣无双。”

  岳母祠现为江西省和九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九江依托岳母祠又扩建了岳飞文化园,展示民族英雄轰轰烈烈的一生,进一步彰显了岳氏家族忠孝节烈的家国情怀。

  西距岳母祠2.5公里,有一座“环峰面日”的太阳山,在一处民间称为“飞燕投河”的墓地安葬着岳飞夫人李娃(孝娥)。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岳飞被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李娃与后代重回九江家园。李娃在岳飞遭难后被发配岭南,她忠心耿耿,悉心抚养岳飞后代。淳熙二年(1175年),李娃去世,谥封“楚国夫人”。

  李夫人墓地对面分别有形似鲤鱼、猪头、雄鸡的三峰,隔河与墓相望,当地百姓称为“三牲祭李”。记者今年年初到此地采访时看到,一条通往墓地的宽阔道路刚刚开工10多天,当地百姓称“是为了方便更多人来祭拜”。修路新翻的红土,在雨雾中显得分外鲜艳。

  2011年,九江以岳母、欧母(欧阳修母亲)、陶母(陶侃母亲)为依托,以贤母文化为载体,规划打造中华贤母园。园区占地1100多亩,投资5亿元,主要工程包括《母子情》雕像、母范天下主题馆、陶然园、岳母馆、(岳飞)金戈铁马苑等。

  在中华四大贤母中,岳母、陶母两大贤母长期生活在九江并归葬于此。中华贤母园的焦点景观是高达33米的《母子情》雕像,母子二人亲密相依、深情相视,由1600块樱花红花岗岩组合而成,重约5000吨,历时两年雕制而成。看过《母子情》雕像,有人说其原型是“孟母三迁”,有人说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与母亲的神态,也有人说是欧母“画荻教子”。不过,从岳飞强大影响及其与九江渊源的角度来看,恐怕更多人会想到“岳母刺字”。自2013年年底正式开放以来,中华贤母园已经迎接了海内外近千万人来此观摩,园区所在的九江市柴桑区也被中华母亲节促进会誉为“母爱之城”。

山水诗城——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历代咏九江和庐山的1.6万余篇诗词、歌赋、题刻中,苏轼的《题西林壁》广为流传。全诗闪耀着哲理的光芒,苏轼在感叹“身在山中不识真山”之际,正是他已识“庐山真面目”之时。清代王文诰说:“凡此种诗,皆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吴熊和等人所著的《唐宋诗词探胜》说:“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两者融洽无间。”

  九江被誉为“一山二水满城诗”。“归去来兮”的陶渊明是九江本土人,他开启了中国诗坛影响深远的“田园诗派”。比陶渊明小20岁的晋宋之际著名诗人谢灵运,则是中国山水诗派奠基者,而“谢诗”是因为庐山云雾的淘洗而成熟。由此,可以说九江就是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

  在宋代,九江山水诗进一步成熟与完美。宋代文化发达,庐山一带的文化更为昌盛。“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曾游历庐山。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就是九江修水人,与庐山渊源深厚,今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仍存省级文保单位黄庭坚墓。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也都曾游历庐山。两宋理学名家周敦颐、朱熹等也与庐山、九江关系密切。晁补之《题庐山》云:“尽是庐山佳绝处,不知何处合题诗。”宋代文化名人在庐山同台演出,意欲诗文拔萃愈来愈难,欧阳修的诗《庐山高》有李太白遗风,为黄庭坚所击节称赏,但比苏轼的《题西林壁》当逊一筹。

  除了诗歌,两宋也有很多描写庐山及九江一带胜景的散文闻名后世。周敦颐的《爱莲说》、苏轼的《石钟山记》体现了宋代文章重视“理”的探索,兼具文辞之美,而陆游的《入蜀记》则是典型意义的山水游记。陈舜俞有地理名著《庐山记》。朱熹写下近百篇赞美庐山、鄱阳湖、白鹿洞书院等名胜古迹的诗文,可称得上一部“小九江志”。

  摩崖石刻是诗词与书法结合的不朽绝唱,1300余通庐山石刻再为九江山水诗城增添奇情异彩。黄庭坚《七佛偈》、苏轼《宸奎阁碑》、米芾大字“第一山”,尽显宋书大家风采。理学家朱熹的隶书“归去来馆”潇洒遒劲,词人张孝祥的“玉渊”刚劲秀健。王阳明手书的欧阳修《庐山高》,至今刻在九十九盘道石壁上。

  “维皇宋大中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此桥。”这样的题记刻在庐山南麓观音桥下面第四石拱上,有公元1014年的准确纪年。在第三、第五石拱上还刻着“建州僧文秀教化造桥”“福州僧德朗勾当造桥”的题记,监造人和建设人的名字皆详,甚至在第一拱上还有工匠的名字:“江州匠陈智福、弟智海、弟智洪。”观音桥又称三峡桥,全桥共由七列单拱构成,拱券共由107块花岗岩石块榫卯连接而成,结构巧夺天工,精美异常。陈舜俞、苏轼、苏辙、黄庭坚、朱熹、杨万里等宋代名人都曾踏过此桥。观音桥被称为“江南第一古桥”,现在依桥建有陈列馆,开辟了风景名胜区。

  古迹、诗文、题刻,是庐山被授予“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要因素。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审专家对庐山文化有一个结论性的评语:“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入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凸显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对于人和自然的整体把握、对天人和谐关系的思考和成就”。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4.01 记者 胡春明 常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