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线访谈文字实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11-05-24 10:08:18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隆重热烈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对于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七一”前,中宣部宣教局将会同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光明网、中青网等百家网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主题,举办网上系列谈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今天是网上系列谈活动的第一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经济篇,我们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回答网友提问,希望能够对广大网友提供有益的帮助。在这里,向各位嘉宾对我们这次活动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广大网友的热情参与表示衷心感谢!

  周南:“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五大成就

  主持人:下面我们进行主题宣讲,首先我们有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规划司副巡视员周南进行主题宣讲。

  周南:2006年到2010年,我国成功地实施了“十一五”规划。这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办成了奥运会、世博会、建国60周年大庆等喜事,办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难事,办好了灾后重建等急事,胜利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

  首先,是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从“十五”期末的世界第五位上升为第二位,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6倍。

  这五年,我们的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自2007年以来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兼并重组,主要工业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圆满成功,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稳步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经过艰苦努力,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这五年,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7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五”末期提高了1.8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卫生、文化等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这五年,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农业税全面取消,集体林权改革全面推开,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文化和出版体制等改革实现新突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五年,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货物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战略实施顺利,国际经济合作全面展开。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为“十二五”时期实现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汪义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六个方面保障改善民生

  主持人:谢谢周南副巡视员。下面有请财政部综合司汪义达副司长进行宣讲。

  汪义达: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财政部门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工作任务,切实履行职能,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财政宏观调控,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财政实力逐步壮大,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障。1978-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由1132亿元增加到83080亿元,增长72倍,年均增长14.4%。财政整体实力的不断壮大,既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同时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完善,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财政部门不断探索运用税收、补贴、国债等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运行。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逐步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针对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相机抉择实行了适度从紧、积极、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密切协调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集中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为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财政部门按照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目标要求,不断优化支出结构,财政资金分配更加注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把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财政支持重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是财税改革稳步推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在税收制度方面,通过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两步利改税和1994年实施工商税制改革,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顺利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不断规范了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在财政体制方面,经过改革初期财政包干制的探索后,1994年实施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又相继实施了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和不断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有力地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财政部门不断加强有关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初步建立起政府预算体系,以及规范的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财政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继续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张辉:“十一五” 农业农村发展极不寻常、历史少有

  主持人:谢谢汪副司长的发言。现在有请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巡视员,工程师张辉同志发言。

  张辉:“十一五”期间,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在各级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

  “米袋子”更满了。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水平。

  “菜篮子”更丰富了。肉蛋奶、水产品、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产量比“十五”末增长10%以上。无论超市还是农贸市场,一年四季,各种产品琳琅满目,花色品种丰富多样。绿色、有机、无公害等安全优质农产品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钱袋子”更鼓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迈上4000元、5000元台阶,2010年达到5919元,比上年增加76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连续7年保持较快增速,年增量创历史新高,增速创1984年以来新高。

  生产条件更好了。农业物质装备条件逐步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农机总动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2亿千瓦和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2%。两个52%,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开始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新阶段,标志着科技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种、养、加协调发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2010年四大粮食作物综合优质化率达到71.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7:1;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彻底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四补贴”,农业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家庭农(牧)场、种粮大户不断涌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37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5万个。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新局面,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回顾“十一五”这五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寻常、历史少有。极不寻常,主要是说,这五年,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各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频繁、起伏剧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刻、冲击巨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的挑战极不寻常。历史少有,主要是说,这五年,政策支持、投入增加的力度之大历史少有;这五年,不仅没有出现历史上大灾之后大减产的现象,而且连年增粮增收,历史少有。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生产“七连增”、农民收入“七连快”,为我们国家办成一系列大事、办好一系列喜事、办妥一系列难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既是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亮点,更是科学发展的重大成果。

  倪虹:“十二五”将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

  主持人:谢谢张副巡视员的发言。下面有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兼研究室主任倪虹发言。

  倪虹:大家上午好。根据中宣部安排,我很高兴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就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改革发展情况与大家进行交流,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在这里,首先对各位网友长期以来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改革创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城镇化加快发展。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9.68%,比建国时增加了39个百分点;城市总数达657个,比建国初期增加525个。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城镇群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二是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都有大幅增加。

  三是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1978年到201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6.7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8.1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33.6平方米以上。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庄居住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住房质量和功能不断提升。

  四是住房保障初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为主、多种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解决了150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其中用租金补贴方式解决了40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200多万户。

  五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繁荣发展,发展方式逐步转变。1952至2009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由57亿元增长到76808亿元,增长了1346倍。建筑业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99.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3672.6万人,增长了36倍。建筑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为扩内需、惠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风景名胜、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等保护工作加强。

  六是建筑节能工作进展较快。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95%;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完成改造1.82亿平方米。工程质量水平稳中有升,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将给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提供更大空间和难得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住房供需矛盾突出、城乡建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村镇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不相协调等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我们描绘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开创“十二五”时期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一是更加突出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做好城乡规划和城市管理,提升城镇发展质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三是更加着力做好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实现住房城乡建设集约和内涵发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四是更加认真做好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好转。五是更加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为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广大网友的热心支持,我们将虚心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更好地做好相关工作。再次对各位网友表示感谢。

  主持人:谢谢倪司长的发言。下面我们的四位负责人将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中国网络电视台将进行全程图文直播,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汪义达:六大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网友提问】请问汪司长,作为一个老百姓,民生问题是我们最关心的事,希望尽早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今年财政部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哪些举措?

  汪义达:谢谢这位网友提的这个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实是社会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财政部门通过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里我想先用一组数据来做个说明,“十一五”时期,全国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4.45万亿元、1.49万亿元、3.33万亿元和5600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6倍、2.6倍、1.3倍和1.4倍。相应地支持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以及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同时,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财政将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相关政策,更大力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以及免费发放教科书等政策。努力支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健全普通高中、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等。二是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标准,从去年每人补助120元增加到今年的200元。将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标准由去年每人15元提高到今年的25元。三是大幅度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积极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的建设,以及城市、林区、垦区、矿区、棚户区的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四是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范围从去年约24%的县要扩大到今年40%的县,并且要将试点地区城镇没有收入来源的居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按照去年实际水平提高10%左右。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五是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优先支持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保障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六是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要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防治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张辉:中央将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网友提问】请问张副巡视员,“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张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从机遇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引领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支持农业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将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从挑战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农业面临着被忽视和削弱的风险;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冲击日趋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等。谢谢网友的提问。

  张辉:“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把握“一个重大任务” 突出“一条主线”

  【网友提问】请问张副巡视员,面对“十二五”发展形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张辉:“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的部署,结合农业的实际,“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把握“一个重大任务”,突出“一条主线”,围绕“两个目标”,提高“三个能力”,推进“四化”建设,强化“五方面支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把握“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一条主线”,就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围绕“两个目标”,就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这是农业农村经济以及全局工作的根本任务。提高“三个能力”,就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推进“四化”,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强化“五方面支撑”,就是要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撑。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

  今年,我们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保供给,提高效益增投入,提升能力促转变,防范风险保安全,改革创新增活力,千方百计保持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7%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夺取全年农业好收成,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势头,实现“十二五”好开局,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谢谢。

  张辉: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认定和选建200个国家级示范区

  【网友提问】请问张副巡视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请您介绍一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有关情况,农业部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张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全国发展现代农业不可能齐步走,必须坚持先行先试、梯次推进。有必要在全国选择一批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县(区、市)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率先发展、先行探索,加快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示范引领各地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2009年11月,我部印发了《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及其认定管理办法。在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推荐、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的基础上,我部2010年8月正式认定北京市顺义区等51个县(区、市、垦区)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幅员面积共计20.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1%,耕地面积共1.0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5.5%,均处于全国主要农产品优势区,粮棉油糖、畜禽、水产和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优势突出。

  示范区建设必须突出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和主推技术,突出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突出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要维护和发展好农民利益,绝不能打着示范区旗号搞非农开发、大拆大建,乱占滥用耕地,损害农民利益。从近一年的实践来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各地积极性都很高。当前,第一批示范区正在编制示范区建设“十二五”规划,有关政府部门也积极加大对示范区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力度,江西、安徽、四川、山西等许多省已着手开展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示范区建设已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下一步,我部将按照规模范围合理、主导产业清晰、先进性突出、整乡整县推进的原则,坚持高标准、上水平、现代化,深入推进示范区工作,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认定和选建200个国家级示范区,带动各地创建300个省级示范区,支持示范区壮大主导产业、突出主导产品,因地制宜改善生产条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着力建成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和窗口。谢谢。

  汪义达:规范租金管理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网友提问】请问汪司长,我比较关心保障性住房问题。我是北京的网友,北京房价高得让我们年轻人买不起住房,所以很关注国家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请问,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有什么重大进展?今年有哪些新的政策措施?

  汪义达:这位网友提了一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年轻人更加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财政部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构建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不断加大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明确资金来源渠道。目前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财政投入机制,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省市县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的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安排的资金、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的资金等。二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2007年到2010年累计下拨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551亿元。三是实施各项优惠政策。从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四是规范租金管理。这里也可以引用一组数据来表明这些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十一五”时期,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我国解决了15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财政部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努力筹措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切实加大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资金规模;确保将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和土地出让净收益按规定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的补助力度,省级财政也将加大投入力度,对财政困难市县给予倾斜。二是创新财政政策和运作机制。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政府资本金注入、税费优惠等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三是继续落实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继续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免收各项收费基金和土地出让收入;继续落实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以及棚户区改造涉及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四是统筹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加强工程资金使用和管理,着力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使用效益。

  周南:“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成绩来之不易

  【网友提问】请问周司长,“十一五”期间的热门话题之一是节能减排。政府为此作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周南:的确,近年来社会各界,包括国际社会对我国节能减排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将万元GDP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节能减排问题的重视程度。我们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了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各地区也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推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二是强化目标责任。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千家高耗能企业和五大发电公司。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从2008年起,国家每年对省政府节能减排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公告结果。各地区也建立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实奖惩措施。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规定,严把土地、节能、环保、信贷等关口,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五年淘汰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产能6800多万吨、水泥产能3.3亿吨。四是实施重点工程。“十一五”共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1300亿元,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五是加快节能技术、产品开发与推广。组织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发布两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空调、高效电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灯等。六是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调整了煤炭、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标准,实施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实行了烟气脱硫机组上网电价政策、差别电价政策,部分城市开展了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试点。出台了节能节水环保设备所得税优惠政策,调整了不同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在5省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此外,我们还在加强法治建设,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察行动,强化能力建设和宣传动员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扭转了“十五”后期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大幅上升的势头。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预期、高耗能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巨大冲击、雨雪冰冻和地震等多起重大自然灾害先后发生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来之不易。

  周南: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网友提问】请问周司长,人口老龄化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我们做好准备了吗?都在哪些方面做了准备呢?

  周南:通常,如果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我们就称之为“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目前65岁以上人口约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87%。可以说,我们是“未富先老”。这无论是对社会养老能力、养老保障体系,还是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将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方面,积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另一方面,针对养老服务的薄弱环节,编制实施《“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乡养老服务供给。同时,还要合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探索弹性退休制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解决养老问题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国家将从加强准入与退出管理、完善建设和服务标准、加强服务监管等方面规范和发展养老市场。

  张辉:“十二五”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网友提问】请问张副巡视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解决了吃饭问题。请问“十二五”期间,如何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

  张辉: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对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关键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十二五”时期发展粮食生产,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为抓手,以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红线为前提,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发挥主产区作用,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努力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目前水平上不断提升。谢谢。

  张辉:大力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农民

  【网友提问】请问张副巡视员,农村近年来存在劳动力大量外流现象,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不高,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将来谁来种田?

  张辉:前不久,农业部组织开展的“百乡万户调查”活动,有的农民说:“外出务工的儿女不愿回来种地,说不定我们就是农村的‘末代农民’了”。这说明劳动力大量外流现象的确存在,“将来谁来种田”问题确实越来越突出。但从当前看,主要是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农业占全国GDP的比重在10.3%,而就业份额占全国38.1%。有专家研究分析,农业劳动力仍有剩余,目前至少还有8000万农业富裕劳动力。

  解决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和“将来谁来种田”问题,关键是在加强农业生产力建设的同时,开发和利用好农村的人力资源,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几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一是要培养种养大户。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土地流转向种养能手集中,吸引一部分有志向、有头脑的种田能手留在农村。二是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培养农村的实用人才,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初级加工和流通的领办人,包括村组的管理干部。三是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开展农民培训。要将我国农民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纳入到公共财政扶持范围,在农村普遍推行免费的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在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产品营销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谢谢。

  张辉:全国合作社数量超过35万家

  【网友提问】请问张副巡视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请问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如何?

  张辉: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产业门类日益增多,组织功能逐步完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增强,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合作社数量继续快速增长,入社农户不断增加。全国合作社数量超过35万家,较2009年底增长超过40%,大体平均每月新增1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约2800万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二是产业分布不断拓展,辐射领域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主要分布在种植业、畜牧业,其中种植业占41.2%,畜牧业占30.5%。三是业务范围逐步拓宽,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合作社的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山东省62%的合作社统一购买比例超过80%;96%的合作社统一销售比例超过80%。黑龙江省253家合作社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的发展壮大,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据调查,入社农民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同业农户高出20%以上。谢谢。

  周南:加快推动结构调整 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网友提问】请问周司长,都说我们国家制造业“大而不强”,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周南: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业的主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目前220种工业产品,包括钢铁、水泥、汽车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靠拼资源、拼环境、拼人力赚取微薄利润。所以说,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这一状况我们正在努力扭转。

  “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专项,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制造业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如宝钢、武钢自主研发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已基本替代进口,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占全部水泥产能的比重达76.9%,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浮法玻璃工艺比例提高到86%,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大型露天矿及大型施工机械基本实现自主化;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自主化率达到85%以上。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日产5000吨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工艺、电解铝新型异型阴极槽制造工艺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今后我们将通过加快推动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注重发挥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张辉:我国农业生产正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

  【网友提问】请问张副巡视员,请问农业机械化率达到多少?有媒体报道,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存在违规现象,请问农业部如何监管政策真正实施到位?

  张辉: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十一五”年均提高3.2个百分点,远高于“十五”期间年均0.7个百分点的增幅,农业生产方式正由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其中,小麦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薄弱环节机械化取得重大突破,水稻机械种植水平从2005年的7.1%提高到今年的20%以上,水稻机收水平从33.5%提高到60%以上,玉米机收水平从4%提高到25%。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等机械化从无起步,机械作业面积均有较大增长。

  关于农机购置补贴监管,一直以来,农业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强化对农机购置补贴的监管。一是会同财政部共同制定了“三个严禁、四个禁止、五项制度、八个不得”为核心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体系,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廉洁高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近年来,在政策制度框架稳定连续的前提下,农业部、财政部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从完善补贴机具目录确定方式、补贴产品经销商管理、补贴对象优选条件、资金分配办法、补贴资金结算管理、信息公开途径、监督检查方式、行风建设措施等八个方面对补贴政策实施制度进行完善,对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加密、加严,推进公平公正公开,保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政策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总体上看,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设计合理,实施规范,违规操作的问题只是少数地区个别现象。

  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我部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2010年,派出10个督导组对20多个省区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进行重点督导,对全国补贴实施情况开展了电话抽查和重点督查,发现问题严厉查处,并及时在行业内通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格执行反腐倡廉纪律要求,不断完善制度,推进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督查,严格监管,努力确保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谢谢。

  汪义达:五大举措推动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网友提问】请问汪司长,我来自农村,觉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非常好,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有什么举措?

  汪义达: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为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及保障水平,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不断提高,2010年提高至每人每年120元,参合人口受益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达到8.35亿,成为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了参合农民的就医负担,改善了农民就医状况,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财政部门将进一步支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提高筹资水平,增加财政补助。从2011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将农村重度残疾人的个人参合费用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资助范围。二是优化统筹补偿方案,提高保障水平。将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0%左右。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普遍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经常服药费用纳入门诊统筹或门诊特殊病种费用支付范围。三是扩大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缓解农村居民重大疾病费用负担。四是加快推进支付制度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五是严格执行新农合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加强基金监督管理。 

  周南:政府能帮助我们实现的幸福就是安居乐业

  【网友提问】请问周司长,近年来,政府文件也好,规划也好,的确是越来越关注民生了。但作为老百姓,我们感觉五年来的幸福感没怎么提高,请发改委领导从本部门角度谈谈如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周南: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人民生活水平是有较大提高的。也许,近一两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房价高企,冲淡了我们的幸福感,但我这里有一些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收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从生活质量看。2005-2010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由45.5%下降为41.1%,而且,粮油消费量减少,奶及奶制品消费量3.6公斤,比2005年增长24.0%;蛋类及蛋制品5.1公斤,比2005年增长8.6%。

  2010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比2005年增加23.3台,增长1.1倍;空调机16台,比2005年增加8.8台,增长1.2倍;;手机136.5部,比2005年增加77.1部,增长1.3倍;电脑10.4台,比2005年增加7.9台,增长3.2倍。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就更高一些。人均购买金银珠宝饰品、手表支出大幅度增长,5年间年均增长分别为26.2%和24.1%。对于各项个人服务的消费支出也大大增多,2010年人均理发洗澡费和美容费相对2005年分别增长104.7%和109.6%。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汽车快速进入居民家庭。至2010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为13.1辆,比2005年增加9.7辆,增长287.8%。旅游及参观游览等休闲方式,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和热爱。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团体旅游和参观游览支出分别为316元和73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5.4%和143.5%。这些变化,是不是都能说明我们的生活更好了?这些变化,与政府这几年抓就业、抓社保、抓社会事业建设是分不开的。

  说到提升幸福感,每个人感受是不同的。我自己作为老百姓,觉得政府能帮助我们实现的幸福就是安居乐业。为了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我们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规划《纲要》着眼于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可以说,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纲要》中章节最多的、篇幅最长的、内容最充实的、措施最实在的。主要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汪义达:今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力度

  【网友提问】请问汪司长,我家在西部地区,近些年来,虽然感觉家乡发展很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请问,财政在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今年还将采取什么政策措施?

  汪义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并做出了战略部署。中央财政积极贯彻实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好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相应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并由地方安排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有力地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今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32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继续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做好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相关工作,提高县级财力保障水平。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财力转移支付办法,推动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

  周南:“十一五”多项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网友提问】请问周司长,社会上有舆论说,自从体改办撤并以后,改革推进的步伐就慢了。是这样吗?

  周南:看来这位网友是体改办的拥趸。目前,我国改革进入了需要攻坚克难的阶段,很多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推进不容易。在这种条件下,“十一五”多项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一是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全面实施,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规范运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创业板成功推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政公用事业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劳动合同法》与《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全面推进。二是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完善,“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稳步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燃油税费改革全面实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仅2009年就减少企业和居民负担5000亿元,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三是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开。中小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较大突破。利率和汇率市场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推进,市场化程度提高。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四是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初步建立,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已经完全取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供销合作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五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进行了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开始探索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调整或者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简化了审批程序。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完善,监察、审计等监督工作得到加强,依法行政全面推进。重大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六是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发展起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建立。全国邮政实现政企分开,电信行业实现重组。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得到改善,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登记注册企业数和注册资本额大幅度增长。2007年颁布实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第一部《物权法》,使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的财产受到法律保护。

  张辉:截至2010年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中央投资394.78亿元

  【网友提问】请问张副巡视员,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农业投资力度,请介绍一下有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投资的情况?

  张辉: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实施扩内需、促增长决策部署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截至2010年底,共安排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中央投资394.78亿元,重点支持了种养业良种、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检、渔政渔港、优粮工程、标准化规模养殖、农村沼气等项目建设。

  通过上述项目实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作物病虫害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防灾减灾等能力有效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对保证粮食连年增产和“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市场供应、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谢谢。

  周南:国家能源局正在编制一系列专项规划

  【网友提问】请问周司长,国家能源局对于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采掘、微藻酿造生物汽油等领域)、页岩气的开发是否有比较明确的规划?

  周南:这个问题很专业。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能源领域的重大任务,国家能源局正在编制一系列专项规划。据我了解,包括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及煤层气开发利用规划,等等。

  汪义达: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

  【网友提问】请问汪司长,我在一家小企业工作,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工人工资成本增加也较多,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请问,今年财政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将采取什么措施?

  汪义达:中小企业的数量多,对经济发展和解决好就业问题的贡献越来越大。长期以来,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积极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自1999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专项资金或基金,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完善相关税收政策。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利企业发展。三是支持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自1999年至今,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已累计安排139.5亿元,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中央财政将继续采取多项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增加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完善政策内容和支持方式,加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二是继续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并落实好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三是在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力度的同时,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等活动,并加大对初创期小企业扶持、地方特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以及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感谢网友们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周南:同工不同酬现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网友提问】请问周司长,目前同工不同酬现象很严重,请问怎么扭转这一现状?

  周南: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50%,但6亿多城镇人口中包含1.6亿多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在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都不能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工资待遇也常常是同工不同酬。这种状况抑制了这个庞大群体的消费需求,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

  周南:不同地区人民所享受的教育、医疗等将向均等化方向发展

  【网友提问】请问周司长:我们生活在西部边陲,感觉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上都有不小的差距。是不是应该想办法去大城市找工作呢?

  周南:我国区域发展是存在差距,但局面正在改观。“十一五”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同时进一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使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不断增强、布局不断改善、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

  从经济发展看,“十一五”时期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后劲勃发,呈现出沿海与内陆各具优势,协调发展的势头。“十一五”时期,东部地区GDP平均增长速度比“十五”时期加快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加快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加快2.4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加快2.6个百分点。从投资情况看,随着各项区域性政策的逐步落实,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投资增长加快,比重提高,区域投资结构一改过去“东高,中中,西低”的局面,呈现了东、中、西、东北地区投资协同发展的局面。特别要说的是,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今后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民所享受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也会向均等化方向发展。

  必须承认,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在区域发展领域依然比较突出。为此,“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力度,努力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二是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在明晰各区域主体功能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合理布局,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三是全面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推动国内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构筑沿海、沿边、内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所以,未来在西部,工作将会有更多机会,生活条件也会逐渐改善,祝这位网友有一个好的前程。

  倪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今年中央已落实1300多亿元

  【网友提问】请问倪司长,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比去年增加70%多,如何确保完成任务?保障房建成如何确保分配公平公正?

  倪虹:今年初,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代表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今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任务1000万套(户)。截至目前,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要完成好今年1000万套的任务,关键是落实资金和土地。一是加大资金的筹集力度。今年中央加大了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的补助力度,发改委、财政部已落实1300多亿元。各级政府补助力度普遍有所提高,广西、陕西、宁夏等地按照与中央补助1:1的比例安排省级补助。新疆、内蒙古、广西、云南、甘肃等地增加了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的比例。广西、陕西等地方把财政部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中省级留用部分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用地供应。国土资源部门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单列指标,优先供应并及时下达。各地通过采取强化配建制度、计划单列并优先安排等积极措施,提高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时效。上海、广西、陕西等地明确了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比例;杭州、南宁、兰州等城市积极探索限地价、竞保障性住房配建面积,综合评标的供地方式。广州市建立了“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住房保障土地储备机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在土地和房屋征收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江苏、安徽、海南等省建立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三是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各地想方设法,加大市场融资力度,破解资金瓶颈。湖南省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融资贷款合作协议。陕西省成立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公司,筹措资金支持财政困难市县建设保障性住房。上海市太平洋保险集团发起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保险资金债券投资计划。南京市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合作。北京市正在组建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平台。

 

  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量保障性住房陆续竣工,进入分配和使用阶段,加强相应的管理工作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加强基础信息建设,完善公平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制订了廉租住房保障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廉租住房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和档案管理办法,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等有关政策。去年还印发了《关于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对保障性住房的后续管理从制度上作出安排,从工作上提出要求。

  各地区和有关城市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逐步加强了保障性住房管理。一是规范了准入审核。各地普遍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住房状况来确定保障对象住房困难、家庭收入(财产)的具体标准,定期调整,并向社会公布,同时还逐步完善了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制度。二是严格了租售管理。不少地方建立了在合理的轮候期内安排保障性住房的机制,通过加强合同管理明确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租期以及使用要求,完善了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受益分配机制。三是加强了使用管理。不少地方建立了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各类保障性住房档案,对住房保障对象家庭住房和经济状况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四是健全了退出机制。不少地方初步明确了承租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对象,在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保障条件,或购置、租赁、继承、受赠其他住房的,及时退出的规定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下一步,将进一步总结各地的经验与教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住房保障工作水平,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好、管理好,让中央放心、群众满意。

  倪虹:“三基本、两协调、一严控” 多方面共同给力稳定房价

  【网友提问】请问倪司长,下一步政府对房价调控有什么方向性的规划,准备从哪些方面着手?

  倪虹: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成果尚需巩固。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下一步调控的方向与目标主要是“三基本、两协调、一严控”:供需保持基本平衡、结构保持基本合理、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住宅产业发展相协调,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需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从增加供给、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调节需求、完善差别化税收信贷政策,加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等方面共同给力。

  【网友提问】请问倪司长,制约中国房价平稳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倪虹:房价的平稳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影响房价平稳的因素有很多,我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供需平衡,价格就稳定;供需失衡或者扭曲,价格就会波动。第二,商品的本质属性也会影响到供需关系,进而影响商品价格。住房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既有居住功能,也有投资功能。当投资性住房需求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正常的住房供需关系被扭曲了,进而价格也可能被扭曲了。要想让房价保持平稳,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就要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鼓励和引导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

  主持人:今天的在线交流就到这里,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

 

摘自 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1.05.24

 

 

谈保障 论安居 评房价
——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倪虹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网上系列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