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群众尽安居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21-04-23 10:13:59

  河北省地处我国华北平原,地貌复杂多样,分布着4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7个省级贫困县。近年来,该省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贫困人口住危房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转变。

  2018年~2020年,河北省连续三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评定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省份。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以下简称“厅村镇建设处”)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脱贫攻坚以来,厅村镇建设处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把实现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政治任务、政治责任,摆在头等位置来抓,采取一系列大力度举措、克服一连串实际难题,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对象 加强指导

  厅村镇建设处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下足“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精准实施,会同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联合认定机制,通过完善工作台账等措施,精准确定农村危房改造对象,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一户不落、一户不错”。同时,通过在全省开展农村危房全面排查,对C级、D级危房户全部建立台账,搭建重点任务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精准管理。

  针对农村缺乏技术力量、贫困群众缺少建房知识的实际,厅村镇建设处不断完善建设标准和技术指导体系,颁布《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技术标准》,印发《农村危房改造指导图册》《农村危房加固技术手册》等,组织开展基层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开展“技术下乡”“送图下乡”和专家巡回指导等活动,不断加强技术服务,帮助农户和乡村建筑工匠提升房屋建设知识和水平,提高危房改造质量。组织科研设计单位,对贫困程度较深的阳原县、怀安县土窑进行鉴定和加固指导,在涿鹿县推动现代生土农村房屋示范,在涞源县开展农村房屋加固改造示范,推广应用造价低、安全、可靠的建造技术,引导农民群众科学改造。

严格监管 落实补助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质量监管,厅村镇建设处研究制定了农村危房改造建房备案书,对改造措施、施工质量以及改造后农村房屋应具备的基本居住功能等进行规范。同时,完善并落实现场指导、施工巡查、竣工验收等制度,执行质量安全闭合管理,强化质量监管。省级统筹力量进行重点工作现场核查,实现监管闭环,确保改造成效。

  为减轻贫困户负担、在加大对贫困群众支持的同时避免“悬崖效应”,厅村镇建设处经过广泛调研,会同财政、扶贫等部门,制定了合理的分类分级危房改造补助标准:统筹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根据各地贫困程度、房屋危险程度和改造方式,确定省级分类补助标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向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县倾斜;对无力解决住房问题的农村特困户,指导各地制定兜底解决的具体办法,做到政策托底;制定农村危房改造绩效评价与激励实施办法,在工作中营造赶学比拼、创先争优的氛围,督促各地按时完成目标,落实补助资金管理要求,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机制 放眼长远

  2020年以来,厅村镇建设处组织对农村住房进行全面排查,共排查1596.7万户,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制定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对排查发现的动态新增危房,组织各地开展攻坚行动,压实责任、倒排工期,以分秒必争的态势加快解决。积极探索建立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长效机制,与扶贫、民政等部门建立数据互联共享机制,对贫困群众、重点人群住房情况持续跟踪管理,对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情况持续开展“回头看”。

  为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厅村镇建设处全员上阵,不惧风雨,深入坝上、山区基层一线,走村入户查看住房情况、帮助村民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不断巩固工作成效。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厅村镇建设处聚焦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将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保障方式,统筹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农村集体公租房和幸福大院、租赁农村闲置房屋等多种方式,兜底解决特困农户基本居住安全问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2009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以来,河北省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05.5万户。其中,2016年至今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9.5万户(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9.8万户),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累计46.3亿元,全面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不仅让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居房、实现了安居梦,农户和乡村建筑工匠的住房建设知识与技能也得到普遍提高,农村房屋建设品质和水平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新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更强、节能效果和居住舒适度更好,农民群众居住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1.04.23 程红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