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渡沟 新起航
——一个豫西贫困村的乡村振兴轨迹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21-05-08 08:21:26

  “失学儿童多,娶不上媳妇的‘光棍儿’多,不良陋习多,赊欠外债多。”谈及过去的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重渡沟村,乡亲们满是苦涩的回忆。

  重渡沟村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共有376户,人均可耕种土地不足0.3亩,并且85%为山坡陡地,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极其不便。以前,村里遍布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建的土坯房,没有一间砖瓦房,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是豫西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发展旅游 土房子迎来新生

  穷则思变。1996年,当地党委、政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国家扶贫机遇,依托重渡沟村的自然风光,开发旅游市场。1999年7月,重渡沟村正式竖起乡村旅游的牌子,利用美丽的历史传说和充满豫西特色的民居资源,以建设美丽重渡沟村为载体,打出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全村农家宾馆的兴起。刚开始,世代贫穷的村民们对此普遍持有怀疑的态度,不愿搞农家宾馆建设。时任潭头镇副镇长的马海明一家接着一家跑,磨破了嘴皮子,动员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建设。就这样,10余家土房子农家宾馆终于亮相。20多年来,重渡沟村的农家宾馆随着村民们思想意识不断转变而逐步升级,从土坯房到农家乐再到精品民宿,换了一代又一代。如今,农家宾馆甚至成为重渡沟村最重要的看点之一。

  文旅融合 提高辐射带动力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重渡沟村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家景、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探索出一条“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发展新路子,为山区群众打开致富之门找到一把“金钥匙”。重渡沟村的农家宾馆也从开发之初的10余家、200来张床位到现在328家、12000余张床位,村民人均年收入由1999年不足400元发展到现在超过5万元。近年来,重渡沟村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重渡沟风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张志钦说,重渡沟风景区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新思路,大力推动伊河水岸田园风光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2019年开始推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

  发展乡村旅游找到底气,带来旺盛的人气,村民们自然添了不少财气。附近几个村借势搞起“农家乐”,走上旅游路、搭上旅游车、吃上旅游饭。2016年以前,仓房村仅有3家农家宾馆。借助重渡沟村的品牌效应,该村如今农家宾馆已有42家,户均年收入由2016年不足5000元增长到现在超过30000元。更为偏僻落后的北乡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2015年之前全村129户没有一家农家宾馆。2016年,北乡村开始发力,目前已形成62家农家宾馆、800张床位的规模,每户年增收超过2万元。

  村企联动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

  重渡沟村乡村旅游的成功开发,拓宽了自身及周边区域农副产品的产销渠道,拉长了产供销链条,也为绿色农副产品创造出无限商机。比如,当地盛产的山野果营养丰富,原本无人问津,现在却成了香饽饽、抢手货。重渡沟村周围已经建起1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年产值达9600多万元。以“重渡沟”命名的柿子醋、红薯粉条、山果饮料、纯粮食酒、猕猴桃酒等农副产品在市场上多达90余种,原本随处可见的“土坷垃”,如今变成脱贫致富的“金疙瘩”。截至目前,重渡沟村拥有乡村旅游土特产品销售商店470家,从业人员3860人;拥有农副产品加工商店85家,从业人员530人。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全局谋划、全域建设、均衡发展,大抓兴村富民产业,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争取更多政策、项目和资金,让群众获得更多实惠。”张志钦表示,重渡沟村将继续因村制宜,在全域旅游上实现突破,打造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1.05.07 冷慰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