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宋城底色 活化利用遗产

——福建莆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二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3-12-19 16:51:16

  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始筑军城至今,莆田建城史已有1000余年。

  宋文化、宋代建筑遗产,可以说是莆田最为深厚的城市底蕴。莆田代表性的宋代建筑遗存有木兰陂、元妙观三清殿、释迦文佛塔、无尘塔、龙华双塔、荔城报恩寺塔等。莆田没有辜负这份沉甸甸、金灿灿的馈赠,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过程中,充分活化利用宋城遗产资源。

千载流传颂美诗——世界灌溉工程木兰陂

  “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这是郭沫若1962年秋写的《咏木兰陂》诗,如今诗碑保存在木兰陂纪念馆。

  12月4日一早,纷飞细雨之中,记者来到莆田城南的木兰陂。陂前有白鹭悠闲地栖息,一片祥和与安宁。

  木兰陂位于木兰溪下游感潮河段,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长乐女子钱四娘携带10万缗巨款在木兰溪将军岩前拦溪筑陂,然因选址不当功亏一篑,钱四娘悲愤投水自尽。其后,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相继捐资、出力修筑,于元丰六年(1083年)建成木兰陂。木兰陂东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积583平方米,主陂身长110米,高7.25米,陂墩29个,陂门28个,冲沙闸1个,南北护陂堤、南北进水闸门各1个,沿渠配套工程100多座,可灌溉农田25万亩。陂首枢纽还有配套工程,先建“迴澜桥”,即南进水闸,并开挖大小沟渠百余条,把水引向南洋,灌溉南洋平原农田。后人又于1313年建成“万金陡门”,即北进水闸,把水引向北洋,灌溉北洋平原农田,形成今日的木兰陂灌区。

  木兰陂建成后,一面拒海水于陂下,一面使原先时常发洪水的溪海分流,发挥其“排、蓄、引、挡、灌”五大功能,彻底改变了南北洋平原以往“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状况,为莆田人民抵御自然灾害、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宋至今近千年,木兰陂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兴化儿女,孕育了兴化大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在第22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上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站在陂上,脚踏岿然千年、坚如生铁的花岗岩,让人不由发自内心地赞叹古代莆田人民的坚韧、艰辛和智慧。后人为纪念建陂先贤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在陂头南岸兴建协应庙,现在辟为木兰陂纪念馆,此外还有历代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题咏石碑,建成碑廊。莆田市围绕木兰陂建设了木兰陂公园,设有钱四娘庙和雕像,免费向游人开放。

  在木兰陂下游10公里左右的溪畔,莆田市规划建设了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展示近20多年来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治理实践。

赓续莆田文化根脉——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

  “岑楼作镇仰巍峨,百里莆阳竟若何。”12月3日,华灯初上,记者登上了位于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古谯楼。古楼通体红色,重檐歇山顶,巍峨绚丽。楼体中开门洞,基础以东西端突出作阙形,平面呈凹字形,保持着宋代原式。屋顶采用中段高、两侧低的三段式坡屋顶,凸显了莆田先人匠心独运的造型艺术。

  古谯楼是莆田的地标性古建,是福建省保存完整的鼓楼之一,莆田人视之为“兴化府”的象征。该楼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由兴化军知军段鹏初建,初作为子城城门和门楼,后兼具鼓楼功能。宋绍兴六年(1136年)焚于火,知军刘登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2018年9月初,古谯楼开辟为莆阳书房,在二楼设置了水吧、借阅区、阅读区及演绎区,成为一个集城市书房、小型展览、文创产品、新中式茶饮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创意空间,为人们提供沉浸式的在地文化体验,共同构筑“谯见·莆田”多元化、年轻态的文旅品牌。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莆田市中心地段,基本保存了宋代以来的里弄街巷肌理格局,是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莆田古城风貌格局完好保存的历史空间载体。街区含庙前、坊巷、后街、衙后、县巷、大路六条古街纵横交错。建设控制地带51.85公顷,核心区面积9.86公顷,总长约1326米。街区内有不可移动文物2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妙观三清殿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为兴化府城隍庙、大宗伯第、古谯楼、文峰宫三代祠及凤山寺、卫理公会莆田总堂。2018年8月27日,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列入福建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

  2019年,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一期项目启动,重点对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六条古街沿街整体风貌及主要节点进行整治修缮。莆田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广泛征求街区内房屋产权人意见的基础上,开展房屋腾转修缮工作,主要采取政府全额出资修缮、自愿出资修缮、政府出资收购产权三种模式进行,留住街区原住民,保存街区“烟火气”,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按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的四个原则进行修缮,做到“修旧如旧”,有效保护现存的历史建筑,还原莆田古城的历史风貌。项目于2022年9月完成修缮,国庆节正式开街。

  兴化府街区秉承“优化定位,顶层引导”“梳理文化,提炼脉络”的理念,根据街、巷、路、坊的不同特点和业态策划,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等多维融合。六条古街业态分布是:县巷为“百工坊”非遗一条街;坊巷为美食一条街;庙前街为文化手工类、旅游产品等;后街为莆田美食小吃特产一条街及文创雅玩等;衙后街为怀旧经典、休闲养生等;大路街为精品旅游快消品通道。街区内现有5大主题馆,分别为闽中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旧址——哲理钟楼、莆作工艺美术馆、莆阳民俗文化园、莆田华侨文化主题馆、莆田市知青文化博物馆。

  兴化府街区打造了福建首个“非遗一条街”,包含非遗里的中国拍摄记忆馆、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莆田非遗艺术中心、莆田非遗文化研学中心,数十位非遗传承人及项目入驻街区,并通过街区与高校、艺术机构、艺术家的深度合作,打造高品质的非遗文旅+文化研学新地标,市民、游客可在“非遗一条街”沉浸式互动体验,探寻非遗创新之美,探索“非遗+”新路线,加快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体现了莆田的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古建老枝发新花——元妙观三清殿

  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山门内外檐廊,有8根直径半米多的宋代高大花岗岩石柱作为支撑,彰显着大殿不凡的身份。

  元妙观三清殿,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重建,元元贞二年(1296年)更名“玄妙观”;清康熙即位(1662年)后,避帝讳更名“元妙观”至今。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坐北朝南,以山门、内大埕、三清殿为中轴线,东岳殿、五帝庙和西岳殿、五显庙为东西两翼,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对称严谨、排列有序、主次分明。三清殿大殿系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柱。大殿的当心间脊木题有“唐贞观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等遗留墨迹,足见其几经修葺,现构架风格尚多存宋构手法。三清殿以其简朴严谨的建筑风格,使其与宁波的保国寺、福州的华林寺鼎足而三,被古建专家誉为“江南三大古建之花”,屹立在烟雨江南,历经1000多年潮风湿雨亦不曾朽坏。殿东存有宋徽宗赵佶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移置有宋绍兴《祥应庙记碑》等碑刻,是研究宋代建筑、书法、艺术及地方文献的珍贵资料。

  记者在东岳殿看到,这里已开辟为“莆阳讲堂”,也是“莆阳书房”,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形成了一个集公共阅读、书籍流通、国学传播、文娱休闲于一体的整体阅读空间。近年来,莆田不断探索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模式,以三清殿作为文物活化利用试点,开辟大殿作为书画、摄影等作品展览场所。为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2021年2月,莆田充分发挥元妙观三清殿“城市会客厅”的地理区位优势,活化利用元妙观三清殿的西岳殿区域全新打造成莆仙戏传习所,堪称集莆仙戏实景演艺、非遗民俗展览、莆仙文创产品销售、文旅研学、茶道表演、古风摄影等为一体的文旅新业态空间,成为莆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地标,古建之花再绽新的光彩。今年以来,聚焦党的二十大以及建市40周年等主题,三清殿已举办海峡两岸纪念民族英雄陈文龙书画展、“崛起新港城擘画再超越”莆田市建市40周年书画展等多场次特色展览,接待观众超6万人次。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3.12.19 记者 胡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