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从不败芳华

——河南开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二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4-01-08 16:55:53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句在开封家喻户晓的话道尽了开封千年的荣辱兴衰,滚滚黄河,年复一年地洗尽了东京的铅华,淤平了开封城的遗址。然而,每一次城池被淹之后,在旧址之上又会出现一座新城。岁月从不败芳华,而是在保护利用中传承历史文脉,澎湃发展动能。

州桥明月——见证千年荣辱兴衰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的“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临行前孝宗安抚范成大,即使惹恼金人,至多也就像汉代张骞那样在北国苦寒之地受几年苦而已,不会有性命之忧,但范成大却已下了必死的决心,他心里清楚,此番差事危险极大。

  一路北上,当踏上故国州桥的那一刻,中原父老看到大宋使节,竞相前来,强忍泪水询问使者:什么时候真有我们朝廷的军队过来?面对故国父老发问,范成大内心的苦痛可想而知,这便是古诗《州桥》的出处。

  州桥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北宋时期,州桥处于开封中轴线上,是北宋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历史上“州桥明月”便是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后历经金、元、明,至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成为开封人永久的记忆。

  如果说古马道遗址博物馆有力证实了开封“城摞城”的传说,那州桥遗址的发掘则是将历史切开一个剖面,让人们对那段千年流光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在今天开封地下,依次叠压着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及清开封6座古城,不同时期的建筑叠压,不仅是遗迹的叠压,也是文化的叠压。为了全面实施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程,推进宋都古城中轴线文化带建设,开封市于2018年启动州桥及汴河遗址发掘工作。

  进入州桥遗址二号探方即州桥本体发掘探方,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州桥的桥面及其东侧的汴河河道及堤岸。据讲解员介绍,始建于唐代的州桥经历了北宋与明代两次大的改建,目前的州桥主体建成于北宋时期,北宋时期州桥作为御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车马仪仗通行,为棚梁式平桥。在桥身与河岸连接处的石壁上还镌刻着海马、水兽、飞云等,正中的主纹饰海马今天依然能够看到,栩栩如生,精美绝伦。

  在北宋州桥基础上,金、明两代均改修州桥。明初根据漕运之需,保留其基本框架,将州桥改建为易于通高船的砖石结构独拱桥,今天看到的桥面和拱圈即明代遗存,基本保持了北宋时期的规模,桥面上还有一些明代遗留的建筑以及清代留存的车辙印记。

  历史积淀下的州桥,早已不单单是一座交通意义上的桥,而是代表北宋东京的重要文化符号,见证了开封千年的荣辱兴衰。在宋都古城保护五大工程中,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赫然在列,目前州桥遗址一直在探索边发掘边展示边利用的新模式,在考古工作进行的同时,也承担着研学、参观的功能,历史的面纱在不断揭开,古城的文脉也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文创园——创新传承宋都文脉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龙亭宫,宫摞宫,潘杨湖底几座宫。”这是开封最为耳熟能详的民谣,可是很多人在游玩龙亭公园时却不知自己脚下正是历代皇宫的所在。历史上的龙亭,可追溯到唐德宗时期,当时为藩镇衙署。五代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将其改建为皇宫,今天龙亭公园8~10米的地下就是北宋皇宫遗址,元代作为衙署,明代又成了藩王府,清代在王府煤山上修了万寿亭,所以称龙亭山,也就是今天龙亭名字的由来。

  如今再想看到古时富丽堂皇的北宋皇宫已无可能,只有龙亭公园前的一对石狮子传为宋皇城遗物。狮子一公一母,东为雄狮,西为雌狮。据说,旧年间谁家生了孩子,怕不好养活,就晚上悄悄抱着孩子到大石狮子那里,给抱着小狮子的那个母狮子脚上系个红绳,拜上一拜,叫做拜干娘。

  北宋皇宫遗址作为宋都古城保护的重要篇章,该如何保护、传承、利用……近年来,开封市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发展、当前和长远之间积极探索,寻求契合点。位于龙亭公园北宋皇宫遗址东南侧的开封960文化创意园(以下简称“文创园”)便是其中一例。文创园改造前以建国初期苏式工字厂房为主,后因厂区污染等问题多年关闭闲置,长时间与龙亭公园风景区整体发展不相协调。

  针对文创园的改造实施,开封市不搞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下足“绣花”功夫,更多采用“织补”微改造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留住城市记忆。利用“保护、保留、修缮、更新”四种模式,对老厂房进行完整保留,并进行结构添附,让该区域融入宋都文化产业园区宋式风韵的建筑风格。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通过设计手段融合新旧建筑,在原有苏式工字厂房建筑的外形结构上,结合对宋代民居建筑形式及建造方法,确定屋顶及屋身比例。园区屋顶形式是基于《清明上河图》20组不同屋顶造型组合逻辑的研究,生成了园区建筑组群屋顶的组合方式,进行倒置式坡屋面构造。在北宋皇宫遗址的城墙区域,拆除部分与城墙叠压且使用价值较低的旧建筑,预留城墙考古发掘空间,以北宋“芳林园”游廊、亭榭作为设计元素,“穿针引线”式地组织园区慢行道路景观系统。

  这种利用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营造了古城风貌与现代功能协调融合、又别具风格的复合型、可持续的建筑空间,在明暗之间分别展示新宋式风格和老厂区记忆。

承古彰今——居民乐享美好生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封市严格落实‘灰色基调、小式建筑、简约仿古、限高15’的规划要求,街巷的人物风情和生活方式都还和以前一样。”作为一个“老开封”,开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徐炳哲表示自己对于老街巷“很有感情”,同时他也强调:“要加大老街巷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原住民的幸福感。”

  近年来,开封市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严格控制城区的拆迁、建设活动,小规模、渐进式地实施了一批城市保护利用项目,同时也探索适合自己的古城保护利用模式。

  “复兴坊虽地处开封鼓楼文化核心区,但前些年复兴坊区域基础设施薄弱、居民生活较差,近几年我们通过实施复兴坊历史文化风貌区修复提升工程,大大改变了街区面貌,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回忆刚开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时的情形,徐炳哲说道:“我们以点带面,不急功近利,先选择一个试点,如果做得好,我们就坚持,如果做得不对,我们就马上改。”

  通过稳扎稳打,开封市确立了“政府主导、民生第一、保护为主、产业优先”的原则,在街区提质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一规”(制定高标准的历史风貌街区规划)、“二拆”(拆除违章搭建和丑陋招贴)、“三保”(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历史建筑)、“四改”(改造街巷道路、建筑立面、地下管网、老旧厕所)的方式进行。

  开封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深度挖掘弥足珍贵、彰显宋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城市空间体系、街巷肌理、建筑风貌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强化对重要区域、重点建筑、主要轴线、关键节点的形态管控,加强文化符号的设计和融入,充分彰显“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新老城区各展风采”的新宋风城市风貌。例如,在复兴坊街区提质建设中,对市级不可移动文物生产后街37号院进行保护性修缮,最大限度恢复了建筑原始风貌;大力扶持发展翟俊杰电影艺术馆、一束光书店等一批民间文化项目,使鼓楼商圈成为开封传统文化的展示区、体验区,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群众意见”贯穿于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改造的始终。在院落征收与改造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使居民可走、可留、可租、可居、可业。在街区提质改造时,从方案设计到工程施工,从街区文化符号到门头牌匾样式,再到建筑墙体颜色等的确定,都充分征求群众意见。

  虽历经千载沉浮,但宋风古韵并没有像古城一样湮没,而是在保护利用中不断焕发活力,如同开封繁塔,千年屹立不倒;似大相国寺石楠,四季常青……流淌在开封的大街小巷,浸润着古城的一砖一瓦。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1.08 记者 常越